上海海洋大学校训考
我校校训“勤朴忠实”,不仅言简意赅,风骨鲜明,且传承了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美德,成为我校师生历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建国前战乱频仍,众多档案遗失,究竟是谁定此校训、谁题写了校训,竟成难解之谜。根据一贯主张及与我校的关系,校训的提出与四位人物密切相关,即张謇、黄炎培、张镠、江谦。
1914年定勤朴忠实为校训
校训:勤朴忠实
由浦东中学的校训“勤、朴”,比照我校校训“勤朴忠实”,再考虑黄炎培1914年6月8日,距同年2月8日张镠校长宣布对学生之希望“五事”数月,曾以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身份到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考察,判断“勤朴忠实”出于黄炎培手笔大有可能。不过,由于黄炎培书法风格一生中多有变化,单从笔迹较难确定校训是其所题。
张镠主张“勤朴忠实”并厉行之
张镠(1882~1925),字公镠。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1910年毕业于日本农林省东京水产讲习所水产专业。我校前身江苏省立水产学校首任校长。1914张镠提出:“谋展何种之事业,则当营何种之学校。” 1914年2月8日,张镠宣布对学生之希望“五事”,即:(1)勤勉;(2)造成诚朴之校风;(3)戒浮嚣;(4)勿空谈国事;(5)当自食其力。数月后,即1914年9月1日,“勤朴忠实”被定为校训。
张镠提出的“五事”与“勤朴忠实”的主要精神一致,且张镠本身可谓“勤朴忠实”的厉行者。遥想我校建校伊始,创业维艰,张镠毅然决定在吴淞炮台湾筹建校舍的同时,先商借上海县城西门林荫路江苏省教育会办公楼三楼为教室,开始办学,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5日开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正式成立,招收预科生68名,学生均住读,另租松盛里和大庆里民房作学生宿舍。为了便于教学和管理,同年9月,迁至小南门白粮仓街(今乔家路)求志书院办学,学生住宿于书院。民国2年1月吴淞第一期新校舍建成,3月,学校迁吴淞炮台湾新校舍,预科学生分别升入渔捞科、制造科一年级。民国3年建第二期校舍,同年8月开始,改为秋季招生。民国5年1月,第一届渔捞科毕业。毕业学生乘新建成的淞航实习船,分赴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调查渔业。民国6年再造校舍。民国9年建造柴油发动机渔轮实习船海丰号。同年4月,张镠受政府委派,赴江苏省连云港考察,受命对连云港辟为商港兼渔港的拟议提出计划报告。此行历时10天,返校后即据考察情况拟订连云港筑港计划书上报。民国10年水产学校增设养殖科、编网职工科和贝扣职工科,并在江苏省昆山县周墅镇辟养殖实习场。至民国12年,学校已具相当规模。是国内设备最完善的水产学校。1925年,张镠不幸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享年43岁。
作为首任校长,张镠完全有可能确定校训,并且其教育思想及人生实践均与“勤朴忠实”息息相通。可惜目前缺少张镠的手迹,不然可比照推测。
江谦的时间机缘
江谦 (1876-1942)是著名教育家,字易园,号阳复,安徽婺源人。幼颖悟,就读紫阳书院二年后,受业于南京文正书院,为山长张謇所赏识。1902 年张謇在南通创办我国第一所民办通州师范学堂,邀江谦任堂长、校长。江谦以“能耕能学”为训,矫正空谈时弊,弘扬务实精神。辑“两汉学风”,倡俭朴学风,传“明德新民”之教。由于他的努力,通州师范校誉日隆。江谦精于文字音韵。他由英文切音,发明阴阳声母通转规则,创设音标,实为注音字母的先声。后安徽学界公推江谦为安徽省教育会会长,江苏省复命他为江苏省教育司司长。1914 年 8 月,江苏巡按史韩国钧委任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就在张镠校长宣布对学生之希望“五事”后近一月,即1914年3月6日,江谦以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的身份视察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以江谦的教育主张及我国惯于请领导视察时题词的传统,我校校训出自江谦手笔亦有可能,值得进一步考证。
我校几经迁徙,很多文件在抗战中被毁、丢失,和校训“勤朴忠实”相关的文件已难寻觅,校训题写者仍有待考证。但从1914年9月1日“勤朴忠实”被确定为我校校训起,就成为我校一以贯之的优秀人文精神。
2004年2月19日,我校党委书记叶骏以笔名“千里” 在校报上发表评论员文章《求真务实与勤朴忠实》。阐述老校训精神,倡导“再行恢复”老校训。2004年7月,经校党委研究决定,正式恢复“勤朴忠实”作为校训。
(发表于2011年4月30日、5月15日校报)
(撰稿:郑卫东、宁波)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