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上看中日贸易细节
从第109 届广交会第一期的整体情况看,日本到会客商比上届增长17%。据日本市场专家分析,日本灾后重建需要5 年~10 年的时间。对于中国进出口企业来说,要想打开日本市场必须做足市场调研,全面了解日本市场的特性和消费动向,掌握行销渠道以及迎合日本文化及特殊的商业习惯。
本报记者在广交会一期现场了解到,与日商接触多年的一些企业人士普遍反映,日本人不仅注重产品的外观和功能,更在乎产品的安全性、设计性和细节性。他们的要求有时比欧美客商还要严格,令大批中国企业无所适从。
日本人的高标准、严要求在全球贸易界是出了名的,近乎苛刻。以一个普遍的浴缸产品为例,某卫浴企业负责人向笔者介绍说,日本人有泡澡的习惯,对浴缸的选用十分讲究,外形美观和功能齐全是最基本的要求,在产品表面光泽度和贴肤舒适感、缸体用材、缸的变形度、入水口和龙头的位置等方面都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标准更为严格,甚至一个螺钉、螺母都不放过。哪怕只有一个极小的细节不达标,日本人也绝不答应。谈及此,记者接触的很多中国出口企业人士均坦陈,日本确实是令他们既爱又头痛的市场。日本人不仅注重产品本身,而且非常重视售后服务。记者曾在日本购买一款智能电饭煲,价格不菲,但厂家对消费者承诺的保修期却是5 年。据一些日本朋友介绍,该国不少商品的保修期甚至长达10 年。在这样一种严肃的承诺之下,日本商家不可能不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最终成品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严格把关。
反观中国,产品的保修期普遍是1 年~2 年,3 年已经算超长了。据了解,日本繁琐的法令、独特的文化及特殊商业习惯等也成为中国产品输日的关卡,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日本除对部分进口产品配额设限外,品质检验限制、植物疫病检验、卫生管理法及大众消费品安全法等规定限制严格。二是日本市场商品流通结构极为复杂,以致进口商品价格偏高;同时,日本进口商品销售渠道大部分为日本大商社控制,这些都影响了外国产品在日的竞争力。三是受文化和习惯影响,日本人更重视长期交易,且日本消费者偏爱国货,日用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外国商品难以打入日本市场。这第三点也决定了,日本人一旦接受和认可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一些已经长期打入日本市场的企业借力重建订单猛增,而更多没有输日渠道的企业只能望而兴叹。
详情请下载附件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