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打假活动 五常大米标售陷窘境
黑龙江五常大米,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著称,它因其独特品质被全国消费者所青睐。然而,近几年,五常大米缺乏市场活动管理的"天价""掺假"等市场乱象频遭曝光。
根据业内人士的估算,全国市场标售的五常市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大大超出了他的年产量105万吨。这说明,市场上假冒的五常大米占多数。很多五常市的"能人"转手卖给加工企业从外地收来的稻米,从中谋取暴利。
产量之谜:参与标售活动的五常大米哪来那么多?
在哈尔滨市香坊区的某超市,"五常香大米"被摆放在十分显眼的地方。而且售价超低。五常大米最优品种五优稻4号稻种的发明人田永泰说,只有五优稻4号,才能称为正宗的五常大米。
根据五常市农业局副局长秦利明提供数据:如果按照亩产1500斤水稻的标准来计算,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约220万亩,那么年产水稻大约150万吨。即使按最高出米率70%计算,全年大米产量也不会超过105万吨。
但根据业内人士的估算,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难怪连当地稻农都在质疑:"五常水稻产量就这么多,全国各地咋都在吃五常大米?"
"掺假"成为五常大米的污点话题。
部分消费者希望购买纯正五常大米,称"调和米"本身存在"掺假"的行为,需要"配套"水稻的这种方式完全偏离了活动管理系统。这种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方式,迟早会砸了五常大米的牌子。
监管之难:政府四处打假活动陷窘境
异地被假冒是五常大米面临的又一困局。由于各地都在打擦边球,所以大部分产品还不构成明显侵权。
赵春雷说,为了确保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必须创新活动管理体系,修改相关质量标准,要求非常具体的标明水稻品种和产地以及相关比例。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在进行农业产业化方面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放大品牌效应、以及拉长做强整个产业链。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