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科技会议如何在活动中设计深度社交连接
行业趋势:从内容导向到连接导向的重大转变
正如我(Julius Solaris)在之前的分析中多次提到的,会展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内容到连接的转变已经成为现实。 我在过去三年中一直在研究并咨询这一划时代的转变趋势。核心观点是:参会者现在更渴望社交连接而非单纯的内容获取。即使他们需要内容,也希望通过社交的方式来获得。这正是我在2025年趋势预测中定义的"连接型内容"(Content that Connects)概念。 然而,市场一直在努力解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个过程很难,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从问卷反馈可以清楚地看出,参会者对冗长且持续的单向传播式会议感到疲惫不堪。仅仅依靠投票和问答环节已经远远不够。为了深入了解解决方案,我决定研究一些成功案例,看看这些活动是如何满足观众对"连接型内容"的需求的。 案例分析一:Autodesk University - 内容丰富性的典范 Autodesk为其受众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内容丰富体验,提供数百场线上线下会议。从传统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寻求连接的参会者感到迷失。他们的网站全面展示了活动中提供的所有会议内容。 对于那些试图为活动创建创新项目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如何满足所有口味需求的大师课。这也清楚地展现了内容组合的分层策略。从纯内容的角度来看,这代表了现代用户大会应有的顶级水准。 要让它达到100%完美,我建议增加纯粹的点对点(peer-to-peer)和用户生成内容元素,但目前已经达到了99%的完成度。 案例分析二:Shoptalk的创新实践 这就是Shoptalk通过其TableTalks项目所实现的效果。 我在与客户的咨询中以及在我的通讯中经常讨论这个概念。在参加活动期间,我获得了内部消息,了解了其背后的一些运作机制。 效果相当惊人。 Saastr采用了类似的策略,在其活动中大量使用"brain dates"(智慧约会)。但这种实施方式有一个局限性:主要在活动期间进行。 而TableTalks的优势在于提前安排,并且其买家匹配系统也用于活动前的内容部分。值得注意的是,TableTalks在2025年的订阅率达到了429%的超额订阅。 用户生成内容具有无限扩展的潜力。它让你能够创建微针对性内容,这种内容如果通过专家或分组讨论来提供,成本会过高或风险太大。这是许多活动都忽视的一种方法。 案例分析三:AWS re:Invent的社区驱动模式 AWS活动是另一个利用点对点学习驱动参与度的绝佳例子。 认证在许多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认证的交付方式同样重要。 我特别喜欢专家主导的沉浸式体验这一概念。 该公司向参会者提供新服务,让他们在市场中获得优势。 同时,将他们与专家和同行配对,以获得反馈和指导。 AWS通过其社区概念将这一理念进一步深化: 他们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聚会活动(Meetups) 办公时间咨询 开发者聊天
他们在同一页面上还提到了欢乐时光、5公里跑步和宾果游戏。他们意识到连接元素超越了内容本身,需要非正式的渠道来实现。比如,在鸡翅吃食比赛中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 案例分析四:Oracle CloudWorld的深度学习方法 Oracle深刻理解与同行共同体验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平台的重要性。培训以单独定价的形式提供,且在活动前进行。 虽然这些是传统的讲座式课程,但它们面向小班授课,持续整整一天。这就引出了微活动(microevents)的概念。微活动以其专注性和垂直性,以及全天议程,为一个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让参与者在一天结束时感觉更加亲近。 这在会议和贸易展览界并不新鲜,但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传统的主题演讲-分组讨论模式在提供深度学习或点对点互动方面已经显露出裂痕。 案例分析五:Web Summit的混合式创新 Web Summit提供大师课和圆桌讨论的混合模式。 以下是他们对这些形式的定义方式。 他们的聚会策略令人着迷。 聚会不一定是提供内容的方式,但它们可以提供所需的点对点互动。 首先,他们使用AI来匹配参会者。AI匹配是网络建设和内容拼图中缺失的关键部分。 通常这种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都很糟糕。但Web Summit一直非常重视构建自有技术。 Night Summit值得特别关注。 这是在里斯本的酒吧和pub中策划的聚会活动。 这正是我希望在每个商业活动中都能看到的做法。 总结与启示 通过分析这些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成功的现代活动都在努力平衡内容深度与人际连接。无论是Autodesk的全面内容矩阵,Shoptalk的用户生成内容,AWS的社区驱动模式,Oracle的微活动概念,还是Web Summit的AI匹配技术,它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参会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这种从传统的"内容为王"向"连接为王"的转变,不仅仅是营销策略的调整,更是对人们参与活动根本需求的深刻理解。 (本文原作者Julius Solaris,根据翻译后进行改变)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