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来,可口可乐在世博会上的品牌叙事演变,从工业展示到体验经济
研究题目与研究对象
本文是根据加拿大拉瓦尔大学(Laval University)Van Troi Tran教授撰发表于《Food, Culture & Society》(食品、文化与社会)期刊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进行编译,原文标题为"Exhibiting Coca-Cola at universal exhibitions"(可口可乐在世界博览会上的展示),本文聚焦于可口可乐这一全球知名品牌在世界博览会(World's Fairs/Universal Exhibitions)上的展览实践与品牌叙事演变,研究跨度长达80年。 研究对象非常明确:可口可乐公司自20世纪30年代至2015年间在世界博览会上的展馆、展品及其传递的品牌叙事。研究时间跨度长达80余年,涵盖了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1939/40年纽约世博会、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64/65年纽约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5年米兰世博会等重要展会节点。作者通过对可口可乐在这些展会上的展览设计、空间布局、影像资料、互动装置等多维度内容的考察,揭示了一个全球性品牌如何通过世博会这一平台构建、传播和演化其品牌形象。 研究背景 品牌的双重属性:独特性与稳定性 作者开篇即提出品牌的两个核心属性:独特性(singularity)和稳定性(stability)。品牌通过区别于其他品牌来构建价值,同时通过提供可预测的品质来保持稳定性。19世纪的世界博览会为生产者提供了展示产品、塑造品牌的绝佳机会。以法国罗克福尔奶酪(Roquefort)和香槟为例,它们通过强调地域特色、传统工艺、风土(terroir)等叙事来彰显独特性。 然而,可口可乐采取了完全相反的策略:它不依赖地域、传统或文化根源,反而通过强调其"无根性"(rootlessness)和"全球性"(global character)来建立品牌价值。这种反常规的品牌建构方式,使可口可乐成为研究全球化品牌叙事的理想案例。 世博会:工业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的展示舞台 世界博览会自1851年伦敦水晶宫世博会以来,便是工业资本主义、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象征。可口可乐自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首次亮相,便开始借助这一平台传播其品牌形象。世博会不仅是展示技术与产品的场所,更是展示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未来愿景的舞台。 作者指出,可口可乐的品牌名称本身就蕴含全球性:coca来自秘鲁的古柯叶,kola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可乐果,这一配方象征着19世纪末商品国际流通的时代背景。可口可乐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全球饮料",其品牌Logo比其产品的味觉特性更广为人知。 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 作者引用Boltanski和Esquerre关于"增值经济"(economy of enrichment)的理论,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去工业化以来,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在商品估值中的作用逐渐边缘化,而知识型活动(如消费者研究、物流分析、专利管理、营销策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口可乐自19世纪末便外包生产,专注于品牌管理与无形资产运营,是这一模式的先行者。 在"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的语境下,可口可乐在世博会上的展览不仅是产品推广,更是营造多感官沉浸式体验,收集消费者数据,测试新产品(如1982年的Cherry Coke、2010年的Coke Super Chill)。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发现 作者将可口可乐在世博会上的品牌叙事演变概括为从生产(production)到消费(consumption)的转变,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0年代——工业生产的颂歌 芝加哥1933年世博会是可口可乐首次在世博会上进行重要的博物馆学展示。在大萧条的阴影下,世博会主题为"世纪进步"(Century of Progress),强调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可口可乐展出了装饰艺术风格的"光之喷泉"(Fountain of Light):
每分钟可生产120瓶饮料的流水线装置 35英尺高的多层瀑布,通过彩色脉冲灯光模拟流水效果 展示了近25万片玻璃的视觉奇观
展览文本强调了"The pause that refreshes"(那一刻的清爽)这一1929年创造的经典口号,将可口可乐定位为工业社会辛勤工作者的"应得休憩"。科学话语也被用来合法化产品:"冰冷的可口可乐不仅仅是饮料,它是一种特殊饮料——结合了顶尖科学家所说的最能让你恢复正常状态的那些愉悦、健康的物质。" 纽约1939/40世博会延续了工业主题,展示了大型装瓶机,并放映纪录片《Refreshment Through the Years》。影片追溯美国碳酸饮料历史,从殖民时期天然碳酸泉的发现讲起,强调"美国天才与美国劳动"的结合创造了"典型的美国"产品。影片中工厂烟囱浓烟滚滚的画面在当时具有正面意义。叙事严格限于美国本土,唯一提到国外的场景是"遥远土地"的甘蔗收割,暗示工业在"文明化"非西方世界中的角色。 核心发现:1930年代,可口可乐品牌叙事聚焦于工业效率、技术进步与美国民族自豪感,展览本质上是教育性的,旨在让公众相信技术进步的益处。 第二阶段:1950-1960年代——国际分销与消费的全球化 布鲁塞尔1958年世博会标志着世博会主题的转向,从技术本位转向"人本主义"(Progress and Humankind)。可口可乐首次拥有独立展馆,由世博会首席建筑师Marcel van Goethem设计,采用国际式风格的玻璃钢结构,象征"现代性与饮料的清新"。 展馆仍包含运行中的装瓶厂,但叙事更加国际化。可口可乐出口公司5500名员工中仅60人是美国公民,公司自豪地强调其"非美国性"。展馆被安置在比利时工业区而非美国展区,展出照片墙展示产品在世界各地的存在,强调品牌在连接世界文化中的角色。 纽约1964/65世博会的"清爽世界"(World of Refreshment)展馆将这一趋势推向高潮。46,000平方英尺的展馆包括120英尺高的钟楼,播放《美丽的美国》(America the Beautiful)。最引人注目的是15分钟的异国目的地之旅:
香港的彩色街道与香港湾景观 泰姬陵花园与喷泉 德国Garmish-Partenkirchen的滑雪木屋与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景 柬埔寨吴哥窟的热带雨林与猴子叫声 从游船上观看的巴西科帕卡巴纳海滩
设计师Barry Howard为每个场景添加了香氛(如巴伐利亚木屋的松树香)并调节气候,增强现实感。这一设计将可口可乐瓶子本身变成"中心角色",象征公司在全球旅游业开放世界中的存在。 核心发现:1950-1960年代,品牌叙事从工业效率转向地理扩张与国际大众旅游。展览从教育性转向体验性,访客不再只是观看技术成就,而是沉浸在多感官模拟环境中。可口可乐瓶子成为品牌全球存在的符号。 第三阶段: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与个人体验 上海2010年世博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博会(7300万游客,192个参展国)。可口可乐展馆位于浦西D区企业馆区,主题为"快乐工厂"(Happiness Factory),与其口号"Enjoy"(尽情畅享)呼应。 展馆采用标准化参观流程(15-20分钟):
等候室:灰色工厂风格墙面、齿轮、波纹铁,展示可口可乐纪念品(经典瓶、旧明信片、包装展示),"快乐工厂"角色作为"本月员工"邀请访客"应聘" 主要影片:由Psyop公司制作的CGI动画《快乐工厂》,讲述自动售货机内一瓶可口可乐的"神话生产过程",瓶子穿越山脉、峡谷、绿色牧场,传达每瓶饮料的独特性 纪念品分发:200毫升Coke Super Chill(植物基材料瓶身,冷却至-6℃,开盖时瞬间结冰)
展馆外墙以红色为底,装饰各种语言的可口可乐Logo。世界杯主题曲《Wavin' Flag》在馆内循环播放(原歌词关于索马里内战与贫困,可口可乐版本改为庆祝性主题:"在街头我们昂首/失去拘束/庆典围绕着我们/每个国家,在我们周围")。 米兰2015年世博会是首个以食品为主题的世博会("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环保意识空前强烈。可口可乐展馆953平方米,吸引40万游客。 展览核心是可口可乐经典弧形瓶(Contour Bottle)的百年纪念,强调"每个瓶子都有故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入口屏幕显示瓶子的信息:"很高兴见到你。我是你的可口可乐瓶,我将是你旅程的伙伴。" 展览内容聚焦可持续发展倡议:
塑料瓶回收制成纱线(员工制服由回收瓶制成) 植物基PET瓶 20世纪时间线展示可口可乐在世界杯、奥运会等国际盛事中的参与 互动装置: - "Coca-Cola Freestyle"自助机:定制热量比例、咖啡因含量、水果口味 - Wii游戏"Just Dance"舞蹈地板:推广"享受"核心价值与积极生活方式的健康益处
核心发现:21世纪,品牌叙事从生产与分销转向消费及其外部效应。展览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鼓励访客主动参与、创造个性化体验。可口可乐将品牌与可持续发展、个人幸福、健康生活方式等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政治议题关联。瓶子本身被拟人化,成为有生命力的叙事主体。 关键转变:从"refreshment"(清爽)概念的演变 作者特别指出"refreshment"这一核心概念的演变轨迹:
1930年代:"The pause that refreshes"——工业社会工作者的应得休憩 1960年代:"World of Refreshment"——国际旅游与地理扩张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扩展为"身体、思想和精神的refreshment"(身体=消费,思想=信息,精神=娱乐) 21世纪:全球广泛但同时高度个人化("既在那里,又在这里")
理论贡献与学术价值 1. 品牌作为"生态系统"(Ecology) 作者引用Celia Lury的观点,指出品牌既具体又抽象:必须通过纪念品、广告等物质化,但其形象和信息必须能跨越时空顺畅流通(Bruno Latour的"不变的可移动物"[immutable mobiles])。可口可乐自19世纪末就构建了一个"符号宇宙"(symbolic universe),通过日历、烟灰缸、温度计、小刀、吸墨纸、棒球卡等促销物品物质化品牌。 可口可乐在世博会上的参与不仅是传播形象、文本和价值观,更是构建建筑和多感官环境,打造"体验经济"。品牌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既包括物质展品(装瓶机、纪念品),也包括沉浸式体验(影片、香氛、温度、音乐、互动游戏)。 2. "全球性"(The Global)的多重版本 作者质疑"全球"概念的单一性,揭示可口可乐在不同历史时期传播了不同版本的"全球性":
1930年代:工业生产与美国中心主义的全球性(全球原料,美国制造) 1950-1960年代:国际分销与消费的全球性(世界各地都能买到可口可乐) 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与个人体验的全球性(全球问题的本地解决方案,全球品牌的个人化体验)
作者批判性地指出,21世纪世博会的"可持续发展"叙事充满矛盾。米兰世博会期间,3万人示威抗议,教皇方济各在电视上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世博会本身就是这种丰裕悖论的一部分,它遵循着浪费文化,并没有为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做出贡献。"可口可乐通过强调回收、植物基材料等举措,试图"重启"其全球形象,淡化经济与工业层面,转而强调消费者的创造性占有与个人体验。 3. 消费者从"受众"到"产品"的转变 作者引用Arvidsson、Lash等学者的观点,指出当代营销已从1950年代前的"强加特定需求"转向"开放消费实践的复杂性"。情感、语言、创造力被动员为"增值"(enrichment)来源。消费者不再被规训(disciplined),而是被鼓励创造性行动。 在21世纪可口可乐展馆中,访客可以自由漫步、触摸、游戏、品尝,体验各种免费活动(除门票外)。通过这样做,他们为品牌增值,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关于消费者行为的海量数据——这可能比产品本身更有价值。作者尖锐地指出:"最终,公众成为了产品。"(In the end, the public has become the product.) 4. 去工业化与"新经济"的品牌实践 可口可乐自20世纪初就将制造与分销外包给装瓶公司,专注于无形资产管理(专利、商标、商业模式)。这一"供应侧灵活性"被认为是当代资本积累模式的先驱。作者引用McKenzie Wark的观点:"看似销售实物的跨国公司,如耐克,实际上是在做品牌生意",活动重心已转向信息物流管理。 可口可乐案例说明,自19世纪末起,制造与分销产品的工作就被外包,而管理产品外部性(externalities)与品牌市场差异化的活动变得至关重要(如1915年为反击仿冒者而注册弧形瓶专利)。品牌叙事的演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经历去工业化后的形式演变。 对品牌营销的启示 1. 品牌叙事的历史情境性 可口可乐案例揭示,品牌叙事必须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同步演化。1930年代强调工业效率契合大萧条后对经济复苏的渴望;1960年代强调国际旅游呼应战后全球化与消费社会兴起;21世纪强调可持续发展与个人体验,回应环境危机与体验经济的崛起。 启示:品牌不能固守单一叙事模式,必须敏锐捕捉时代变化,调整品牌故事的主题、价值诉求和表现形式。但这种调整不是随意的,而是在保持品牌核心(如可口可乐的"refreshment")的同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2. 从产品特性到生活方式的叙事转向 可口可乐从未过度强调产品的味觉特性(实际上秘方保密),而是始终销售"生活方式、形象和世界观"。品牌价值的构建不依赖物质特性的客观描述,而依赖符号意义的持续生产。 启示:现代品牌营销的核心是意义生产而非产品功能。品牌应构建一个"符号宇宙",将产品嵌入更广泛的文化叙事、情感体验和身份认同中。Logo、口号、包装、广告、赞助活动等共同编织品牌的意义网络。 3. 全球化品牌的"在地化"(Glocalization)策略 可口可乐在米兰世博会上,总经理Kim Alexander声称:"我们在开展业务的每个地方都是本地运营。"这一策略在布鲁塞尔1958年(强调非美国性)和上海2010年(用多语言Logo装饰外墙,推出中国市场专属产品)就已显现。 启示:全球性品牌必须平衡全球一致性(标准化的Logo、口号、核心价值)与本地相关性(适应本地文化、消费习惯、社会议题)。"全球广泛但高度个人化"(globally extensive and intensely personal)是21世纪品牌的理想状态。 4. 体验设计的重要性 从1930年代的观看装瓶机,到1960年代的多感官模拟旅行,再到21世纪的互动游戏与定制饮料,可口可乐展览的体验层次不断深化。访客从被动观众变为主动参与者,从单一视觉刺激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的全方位沉浸。 启示:在"体验经济"时代,品牌必须设计难忘的体验时刻,而非仅仅传递信息。体验应具有"强度"(intensity),通过独特性、互动性、情感共鸣来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物理空间(如展馆、旗舰店)成为品牌体验的关键触点。 5. 可持续发展作为品牌资产 尽管作者批判可口可乐的"绿色营销"可能存在"漂绿"(greenwashing)嫌疑,但无可否认,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品牌叙事已成为21世纪品牌的必修课。米兰展馆展示回收材料制作的员工制服、植物基瓶子,上海展馆使用植物基材料的Coke Super Chill瓶,都是将环保议题与品牌形象结合的尝试。 启示:现代消费者(尤其年轻一代)越来越关注品牌的社会责任与环境影响。品牌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从外围公关活动提升到核心品牌叙事,并通过具体实践(而非仅仅口号)来证明其承诺。但必须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应将环保与消费者利益(如更健康的产品、更优质的体验)有机结合。 6. 数据驱动的营销创新 作者提到,可口可乐将世博会作为"营销实验室",测试新产品(Cherry Coke、Coke Super Chill)和收集消费者行为数据。上海展馆的100万访客和米兰展馆的40万访客不仅是品牌受众,更是数据生产者。 启示:品牌营销应建立反馈机制,通过互动装置、社交媒体、会员系统等收集消费者数据,了解其偏好、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数据不仅用于优化现有产品,更应指导品牌叙事的动态调整和新产品开发。但同时必须尊重消费者隐私,建立数据伦理规范。 对活动营销的启示 1. 大型活动作为品牌叙事的剧场 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事件"(mega-events)为品牌提供了独特的叙事剧场。可口可乐自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起就与奥运会建立合作关系,2010年同时赞助上海世博会和南非世界杯。 启示:品牌应战略性选择与其价值观契合的大型活动进行赞助与参与。活动不仅提供曝光度,更重要的是提供讲故事的语境。可口可乐通过世博会讲述技术进步、国际团结、可持续发展的故事;通过奥运会讲述运动精神、青春活力的故事。活动营销的核心是找到品牌叙事与活动主题的共鸣点。 2. 独立展馆的品牌沉浸体验 从1958年布鲁塞尔开始,可口可乐拥有独立展馆,而非仅在赞助商区设置展台。独立展馆提供完整的叙事空间,访客体验更加连贯深入。 启示:在大型活动中,品牌应争取独立的、定制化的展示空间,而非千篇一律的标准展台。空间设计应体现品牌个性,创造独特的"品牌领地"(brand territory)。如可口可乐的玻璃钢"现代性"建筑(布鲁塞尔1958)、工厂风格的"快乐工厂"(上海2010)、环保主题的绿色展馆(米兰2015),建筑本身就是品牌信息的载体。 3. 多层次的参与机制 可口可乐展馆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参与:
被动观看:影片、时间线展示、墙面照片 浅层互动:免费样品发放、拍照留念 深度互动:定制饮料、舞蹈游戏、"应聘"快乐工厂员工
启示:活动营销应设计多层次参与机制,满足不同参与意愿和时间投入的访客。"浅度参与"降低门槛吸引大量人群;"深度参与"增强情感连接和记忆度。关键是让访客感到自己的参与是独特且有意义的,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4. 纪念品的符号价值 从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锡制代币、黄铜钱夹,到2010年上海的植物基瓶装Coke Super Chill,纪念品始终是可口可乐活动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物品不仅是商品,更是品牌体验的物质化延续,将短暂的活动体验转化为长期的品牌记忆。 启示:活动营销应精心设计专属纪念品,而非使用通用促销品。纪念品应: 1)具有独特性(仅在该活动可获得); 2)体现活动主题(如世博会专属设计的瓶子); 3)具有使用价值或收藏价值; 4)便于社交媒体传播(如设计精美、寓意深刻的物品更易被分享)。纪念品是活动营销的"余音绕梁"。 5. 音乐、影像的情感动员 可口可乐善用音乐(如2010年的《Wavin' Flag》改编版、1964/65的钟楼演奏《美丽的美国》)和影像(如《Refreshment Through the Years》、《快乐工厂》CGI动画)来营造情感氛围。 启示:活动营销应充分利用音乐、影像等多媒体元素进行情感动员。选择或创作与品牌价值观契合、能引起目标受众情感共鸣的内容。如《Wavin' Flag》的"庆典、团结、每个国家"主题与世博会和世界杯的精神完美契合。影像叙事应简洁有力(15-20分钟为宜),视觉效果震撼,情感基调积极向上。 6. 从单一活动到活动矩阵 可口可乐不是孤立地参与单个活动,而是构建活动赞助矩阵:奥运会、世界杯、世博会、地区性文化活动等形成网络,互相强化品牌形象。如2010年同时赞助上海世博会和南非世界杯,用同一首歌曲、类似的"团结世界"主题贯穿,形成协同效应。 启示:品牌应建立活动营销组合策略,而非零散地参与活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活动应有清晰的角色定位:旗舰活动(如世博会)用于展示品牌深度和创新;大众活动(如音乐节)用于扩大覆盖面;社区活动用于建立本地连接。各活动之间应有主题一致性和策略协同。 7. 活动后的长尾效应管理 可口可乐1964/65纽约世博会的钟楼后来捐赠给Stone Mountain Park,延续了活动影响。世博会后的可口可乐瓶子成为收藏品在eBay等平台销售,持续传播品牌故事。 启示:活动营销不应止于活动结束,应设计长尾效应机制: 1)活动内容的数字化存档与传播(如影片上传YouTube); 2)活动装置的再利用或捐赠,赋予品牌公益形象; 3)限量纪念品的二级市场流通,维持话题热度; 4)活动数据的深度分析,指导后续营销。活动是"起点"而非"终点"。 总结 Van Troi Tran教授的这篇研究通过可口可乐在世博会上长达80余年的展览实践,深刻揭示了全球化品牌叙事的演变逻辑:从颂扬工业生产与美国中心主义,到推广国际分销与大众旅游,再到强调可持续发展与个人体验。这一演变不仅反映了可口可乐的营销策略调整,更折射出西方资本主义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从产品导向到体验导向的深刻转型。 对品牌营销而言,可口可乐案例提供了品牌叙事情境化、意义生产、全球-本土平衡、体验设计、可持续发展整合、数据驱动创新等核心启示。对活动营销而言,本文揭示了活动作为叙事剧场、独立空间的沉浸体验、多层次参与机制、纪念品符号价值、多媒体情感动员、活动矩阵协同、长尾效应管理等关键策略。 最值得深思的是作者的批判性洞察:在"体验经济"的表象下,消费者通过"自由"参与实际上成为了品牌价值和数据的生产者,而非单纯的接受者。品牌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装置,将消费者的情感、创造力、行为数据纳入资本增值的循环。这提醒我们,在欣赏品牌营销与活动营销的创新手法时,也应保持批判性思考:品牌叙事背后的权力关系、商业逻辑与社会影响。唯有如此,才能在实践中既发挥营销的积极作用,又避免沦为资本无节制扩张的工具。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