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年会归来再谈会展+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全球经济整体放缓、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全球贸易摩擦频繁出现,所有国家、绝大多数产业都不能幸免。AI技术和数字化对各行各业、对大学的各个专业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会展业、会展专业也不可回避。唯一的对策是主动求变和积极拥抱。
在刚刚结束的2025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暨无锡会展目的地建设大会上,曲维玺会长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主题演讲。基于此,他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会展业发展的五大路径:政策驱动:释放“会展+”乘数效应;消费促进:会展激活消费潜能;展产融合:塑造城市产业名片;国际化拓展:助力企业出海;数字赋能:重构会展生态。他还在演讲中提议,将今年定为“会展业融合发展年”,我对此深表赞同。
关于此次年会的具体情况和曲会长的演讲内容,请参考下面两篇推文:
创新谋机遇·融合促发展丨2025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暨无锡会展目的地建设大会成功举办
曲维玺在2025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暨无锡会展目的地建设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今天的推文,我想再简要谈一下会展+。
为什么要“会展+”?
的确,正如曲会长所言,会展业正从单一经济活动转向“多维融合引擎”,需要通过政策协同、消费激活、产业联动、国际化拓展及技术革新,释放其对经济的乘数效应。无锡等城市的实践表明,深度融入地方产业生态、创新业态融合是未来关键。企业需以开放思维拥抱变革,在“融合发展年”中抢占先机。
为什么需要“会展+”?既是时代背景,也是战略价值。
1. 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需求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中国经济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一大批传统产业需要通过创新与融合提升附加值,而会展业作为“经济加速器”,天然具备资源整合与平台链接功能,能够通过“会展+”模式激活产业链、消费链与创新链的协同效应。
2. 释放乘数效应的重要抓手
业内人士常说,会展业具有“1:9”的经济带动效应。通过“会展+文化/旅游/科技”等跨界融合,可放大其对交通、住宿、零售、广告等产业的辐射力,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生态效应。当下,许多城市在积极推进的会商文旅体联动发展,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各个城市的突破口不同。
3. 应对全球化竞争的主动选择
中国企业出海从“产品输出”转向“品牌输出”,亟需会展活动平台来提供国际资源对接、品牌展示与市场拓展服务。“会展+”通过海外办展、跨境会展服务等国际化合作,能助力中国企业构建全球竞争力。这也是中国会展业下一步取得大发展的重要机遇。
什么是“会展+”?
顾名思义,“会展+”是以会展业为核心,通过横向跨界融合(文化、旅游、赛事等)、纵向产业链协同(产业经济、城市经济、新技术)及生态化协作(上下游企业联动),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经济赋能平台或机制。
对于当下的中国会展业而言,会展+至少具备4个关键特点:(1)平台化:连接供需两端,成为资源整合与价值创造的枢纽。(2)生态化:形成“会展主办方+配套服务商+关联产业”的共生网络。(3)数字化:运用AI、VR/AR等技术,重构线上线下融合的参展体验与服务产品体系。(4)国际化:推动国内会展标准、服务与品牌“走出去”。
我个人认为,会展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丰富,当务之急有三个重点:
一是展产融合,进一步发挥会展业在促进产业发展和赋能企业出海方面的特殊功能;二是展城融合,推动会展业与文化、旅游、演艺、赛事、节庆等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进一步释放会展业的乘数效应,特别是促进消费;三是数实融合,积极拥抱数字化和新技术,推动会展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同样,这些都应该反映在会展教育和研究的变革中。
换句话说,通过有效的会展+,可放大乘数效应,致力于实现四大提升。一是升级产业,如无锡以物联网会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二是提振消费,如上海“首发经济”激活高端消费市场;三是塑造城市品牌,如成都春季糖酒会深化“展城融合”;四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如企业通过参加海外会展活动拓展全球市场。
如何推进“会展+”?
我就自己比较关注的方面,站在城市的角度提出以下5点:
1.政策驱动:构建“会展+产业”政策协同体系
城市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会展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例如,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会展+”项目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
2.展产融合: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一方面,城市要在打造“产业链-品牌展”特色生态上下功夫,用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会展主题与城市优势、特色或新兴产业深度对接;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会展与文化、旅游、体育、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3.消费激活:创新“会展+消费”场景
一是扩大食品展、车展、老年人用品展等消费类展会的规模,融合会展与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二是拓展新兴业态,如举办时尚消费展、沉浸式体验展以及各类创意市集,以激活Z世代、家庭和银发市场等群体的消费力。
4.国际拓展:助力本土企业出海
通过制定补贴等专门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参加海外展览会,并提供海外市场调研、资源对接等服务。
5.人才支撑:培养与引进并举
“会展+”模式需要具备跨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所在地区的院校优化相关专业设置,并依托各自的学科优势,培养各类会展跨界人才;另一方面,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提升团队整体素质。
最后,做一个硬广:
刚刚结束的2025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的整体内容质量很高,期间我们还成功举办了2025中国会展教育论坛,也可谓亮点纷呈。例如,国内最早一批从事会展教育教学的教授齐聚;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展教育培训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广告协会活动营销专业委员会签署了战略备忘录,等等。择日再做详细解读。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