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服务场景的最大变化是重构连接方式
今天在网上查询场景方面的资料,无意中搜索到2020年第三届中国会展创新者大会的一则新闻。当时应邀在会上发表演讲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因为就在录播的前一天晚上,由于工作上有个应酬,结果喝趴下了,第二天硬是爬不起来。
那届中国会展创新者大会的主题是“思变——后疫情时代会展创新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我有幸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预判。两年过去,当时的一些思考仍适合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
下面,我将基于界面新闻上的一篇新闻报道,把主要观点整理后再做一次推送,希望对大家结合新形势思考新问题有所启发。今天这篇推文,可以和《中国贸易报》上的另一篇文章结合起来读。
当天我发言的核心观点是:会展业服务场景的最大变化是重构连接方式,未来会展企业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数字化营销公司和内容营销公司(注:此处有微调,我加了内容营销公司)。
高效的会展场景要具备“六大特征”
“会展场景本意是行为场合和形态,主要取决于顾客的体验价值。传统会展就是观众+展商,对展商而言,就是营销或销售的渠道,但我们今天要谈场景,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是连接,因为会展场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一种人和商业之间的连接。”
我们谈会展场景变化,需要去重构连接。这主要取决于用户需求的五个方面,包括用户需要精准的画像、什么时间需要购买产品、什么地点使用产品、产生什么样的具体需求、用什么连接方式。
那么,什么才是高效的连接场景呢?
“高效的连接场景有6个基本特征,数据驱动、定义准确、标签鲜明、内容刷新、体验真切和情感连接。”
以连接方式中的服务时间为例,谷歌公司提出的微时刻(micro-moments)强调4个核心要求:时刻准备,强相关性,响应速度快,满意可以预见。只有在关键决策点实现的连接才能高效,才具备上述6大特征,从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就需要会展企业采取与之匹配的创新服务模式。
会展服务的最大竞争对手是数字化营销公司和内容营销公司
创新服务模式,首先要明白会展组织者的服务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面几张幻灯片,可以仔细看看。
因为“变化”,会展服务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是企业自己举办营销类活动的频率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数字化营销公司的深度介入。可以这样预判,未来会展服务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数字化营销公司和内容营销公司。
面对变化和挑战,首先需要回归会展的本质来思考服务模式的创新。
首先,高效的场景,一定是高转化率和高连接度的。具体来讲,会展主办方要为展商和观众提供高效的场景。要深耕擅长的行业,要钻到客户的肚子里去。客户是变革的动力,客户需要发生什么样的转变,我们就设计匹配的产业和展会。另外,没有高质量的观众,就没有好的展会。
其次是合作,也就是说会展主办方要更多地去进行协同,要和展商,观众,相关行业的专家,甚至未来的就业者,进行更多的共创。
再次是增强客户的体验和创意,可以粗略概括为12个字:数据驱动、内容营销,技术赋能。
具体点说,要整合各种传播渠道;列出所有接触点的清单,并且要评估客户旅程当中的每个接触点,来确定客户的痛点,也就是说,要明确在哪个环节最能够打动客户;要尽可能地打造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要给这些用户(潜在的与会者、观众或展商等)贴上标签,或者说给他们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关联。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