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人如何创造“美第奇效应”?
美国人弗朗斯·约翰松有一本畅销书《美第奇效应》,美第奇家族(Medici family)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家族,美第奇家族热爱公益事业,资助文艺事业,创造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历史、哲学、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交流的平台,因此该家族对于文艺复兴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思想立足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你可以将现有的各种概念联系在一起,组成大量不同凡响的新想法,这就是创新的源头,也正式因为这种跨学科的交流产生了文艺复兴,那么约翰松把这个现象叫做美第奇效应。
哪里最容易产生美第奇效应?
当然是会展行业。特别是会议,会议作为一个平台本身就是创新思想的交流和分享的市场。许多伟大的商业交易、协议、点子都是来源于人们在会议之中的交流。为了产生美第奇效应。
查得·索尔·沃曼首创了TED大会,让各领域的专家可以交流思想(不仅限于技术、娱乐、设计)。因此,创新者都喜欢参加TED大会、达沃斯论坛、阿斯彭思想节这样的大会,在这样的大会上有科学家、企业家、冒险家、学者、政治家、艺术家、思想家等各色人等聚集在一起。
会议人如何创造美第奇效应?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加《创新者的基因》,作者提出了两种技能:发现技能和实现技能。而创新者的基因是在发现技能方面比一般管理者做得更好,发现技能主要有五项:联系、发问、观察、交际、实验。
仔细想想,其实作为一个会议策划者,其实这五项发现技能也同样重要,尤其是新项目的开发阶段。因为会议本身就是一个制造美第奇效应的聚集平台,因此作为会议的策划者就应该具有创新者必备的五项发现技能。
联系的技能:
联系就是要把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思考他们内在的联系。创新就是找到八竿子打不到七一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创造新东西。因此,如果我们做一个行业会议,如果仅仅关注自身的行业,必将陷入创新的枯竭。所以,我们常常发现,再开发一个议题的时候,不仅要询问某一个领域的专家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跨行业的意见。因为同某一领域的专家交流未必能获得创新的想法,因为这个专家在这个领域的思维和模式已经固化,你和他交流有可能反而挫败了你的创新的动力,因此即便是和专家交流也是跨学科的交流。在我们设计会议的时候也要考虑演讲人的多元化(看似不同行业,但是就议题是有共同话题和商机的),也要组织与会代表的垂直型和水平型兼顾。不能每年总是几个老面孔。
发问的技能:
在丰田公司的改善流程中,有一个著名的“五个为什么分析”。说白了就是对一个现象刨根追底问五个为什么,基本上就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丰田基于这五个为什么创造了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举一个例子,当自己的会议遇到问题,问一问: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参加某一个会议?因为没有亮点吗?怎么才有亮点?是没有出彩的演讲人吗?如何找到好的演讲人?这个演讲人怎么样才能请到?每一个问题必须是务实可以解决的,而不是一句空话。
当我们敢于质问,敢于质疑领导的指示的时候,那么就离创新更进一步了。
观察的技能:
有时候专家咨询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观察市场运作和顾客行为模式是获得新的想法的一个方式。当你在参加一个竞争对手的展会和会议,您是否观察他们的议题设置?演讲人阵容?社交机会的安排?与会代表的交谈内容?参会者是什么层次?演讲人都给钱了吗?赞助商付了多少钱?大家吃的开不开心?开会前三排是不是空的?第二天还有没有人?当你参加一个展会,你是否仔细观察展商结构?展品和技术的特点?为什么他们推出这么一个产品参展?如果您的参会报告里面都回答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公司派你去参会就值得了,你自己也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把这个观察带到我们的生活之中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职业病。再比如,我们每次参观一个地方,我总想这个地方是不是适合搞活动?有什么优劣势?成本如何?和场地业主能不能谈谈?
交际的技能:
社交技能是会议人最应该加强的技能。请回答以下问题:
您每周是否会约谈一个跨行业的陌生人,与他们共进晚餐?
您总是独自用餐吗?(可以读读KeithFerrazzi的《别肚子用餐》(never eat alone))
您是否为您的交际做好了时间和金钱的预算?
您是否有比你年长20岁的朋友以及比你年轻20岁的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
您是否每年参加一两个跨行业的会议和活动?
您是否愿意从事一个跨行业的志愿者,体验一天的工作经历?
您是否加入了一个创意思想的社区?
您是否愿意分享自己的思考,是否愿意帮助陌生人?
在公共场合,您是否愿意主动和陌生人搭讪?
您了解您微信朋友圈的构成吗?能画出一个朋友圈画像吗?
您是否总是在拒绝约见的请求?
您是否愿意自愿哪怕承受误解也要参与组织一场活动?
您尝试添加扎克伯格的账号,如何让他回复你吗?
您是否进场邀请朋友到家里开爬梯?
……
当您回答了以上这些问题,想必交际技能不言而喻了。会议是一个万金油百搭的行业,需要交接各色人等。今天用不到,不一定明天用不到?当您的社交人脉广阔到一定的程度,做事就方便了,协调人脉资本就方便了。千万不要得到用的时候在找人。在此还要强点一点,发现型技能的人和实现型技能的人在交际的时候导向是不一样的,前者侧重于跨行的人的思想和想法的交流与检验,后者侧重与相似的拥有资源的人的资源交换与合作。
实验的技能:
我在这里把试验和实验等同起来。有好的想法,一定要试验。在会议领域,不知道是否能成功,那么开放日、体验日就是一个试验,小范围的试试市场(展商和与会代表)的反响,这样即便有问题还有改进的空间。即便失败了,影响范围也有限。在制造业有小试、中试、量产,这个过程一个不能少。
试验还表现在,借鉴不同领域新的技能和实践,引入自己的行业。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的活动,传统公司一方面要借鉴他们的轻松、活泼、创意、扁平化方式,同时还要避免不重服务、图快、免费、变化大的缺点。
在会议领域有两怕,怕就怕领反正导定了我们不要管了,怕就怕做多了也不一定成功。第二怕就是第一次做就要做某行业规模最大的活动,发出通知以后发现应者寥寥无几。在实验过程之中,就是发现问题由小变大,循序渐进。
会议是创新的行业,因此需要培养和鼓励那些有发现型技能的人才。掌握以上五项发现型技能运用到自己的会议之中,那么就有可能制造会议的美第奇效应。一个会议如果制造了美第奇效应,那就是一个成功的会议,而在这背后,会议人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实践、付出更多的投入和精力。
除了发现技能之外,《创新者的基因》这本书还提出了实现的技能有四种,那就是:分析、计划、细节化实施、纪律化管理,限于时间关系,不再一一解读。我们先从发现技能开始吧。
美第奇家族横贯意大利半岛300年,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加速开花与他们家乐善好施,爱社交,资助公益是分不开的。这一点而言,活动对创新的社会效应大于经济效应。对于一个会议人而言,哪怕他付出了再多,再苦再累,他最大的成就就是看他策划的一场活动中各色人等聚集在一起,交流思想和机会,获得创新思想的碰撞,塑造一场行业佳话,这就是美第奇效应对会议人的成就回报。这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委屈和投入都值了!
本文的写作,不得不说也是看了几本书对于引入会议行业的思考,这也说明了思想交流对于写作创新的重要性,否则每周写一篇文章何其难也!
(本文部分文字直接引用《创新者的基因》,因为是非正式学术文章,没有注明,读者可以参看原著)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