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领域的学术会议到底有哪些不同?
我们通常说学术会议、公司会议、政府会议存在很大的不同,其实即便是同一类会议,乍一看很相似,但是细看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会议服务领域会存在很多细分领域的专业服务公司,各有优势,没有一家能够把一类会议全干完。即便是黄勇,他也很谦虚而强调地说他们在医学学术会议领域有优势(真是这样,做得越深越谦虚,越有敬畏之心)。
今天聊聊学术会议当中的社科领域的会议。
通常而言,在学术会议之中(无论是单体规模还是数量而言)医学会议排名第一,其次是技术(工科)会议,再次是科学(理科)会议,所以,同济大学的老师弄的会名字看起来很土很土木工程,但是很可能比交大老师看起来高大上的会议名称会更容易拉赞助。所以,看起来都是自然科学,千万不要统称为科技。医学、技术、科学三大类别的细分学术会议占据学术会议的大半壁江山,为什么呢?其一当然是市场规模大,其二是从业工作者众,其三是产学研结合的比较好(赞助商比较多)。所以这三类国际学术会议,做到万人规模其实不难,哪怕是美国一国就能做到万人规模。
接下来一个问题,那么剩下的不足三分之一是什么学术会呢?我看应该是各类社科类的学术会议,社科类会议无论是单体规模也好还是数量也好都没有以上三类自然科学的题量大。在国内,社科领域超过500人就是大会,能够有1000人就很稀罕了。
无独有偶,在即将结束的第一季度(尤其是美国),貌似是社科领域学术会议的高峰期,比如:
一年一度的美国历史学会于1月5-8日在丹佛举办了其第131届年会,3600名代表,400个sessions。
一年一度的美国经济学会的年会于1月6-8日在芝加哥举办,13000名代表。
一年一度的国际研究学会(ISA)第58届年会于2月22-25日在巴尔地摩举行,6500名参会代表。
我以前以为美国只有自然科学的会议比较大,看了上述第一季度在美国举办的三个社科会议才发现原来美国社科会议也比较大,而经济学会的年会能够做到上万人,就超级不容易。
顺便说一个题外话,两周前,王青道发了一篇文章《中美协会会议的差异——以ISA年会为例》,此文具体分析了国际研究学会(ISA)的案例,从而引出为什么国内的学术会议长不大的思考。然而,我想从另外一个观察点对青道兄的文章作出补充——社科领域的会议和自然科学会议有何不同?
首先,聊聊社科会议的规模问题
社科会议规模体量确实不如自然科学,其实还是应验那句老话,第一是社科领域市场规模小,从业者寡(要不是怕将来找不到工作,我可能就上考古学了),每个社科领域知名的也就那么几十上百人(主要在高校、智库等科研院所就职,只有极少数科技类公司有气魄雇佣人类学家)。其次是社科领域纯理论的多,产学研结合很罕见,所以赞助商比较少。其三,我们国内不善于跨界的交流。经我研究,美国的经济学会(AEA)年会看起来是1.3万人,其实会议名称是ASSA年会(ASSA是Allied Social Sciences Associations,即社会科学联合协会,类似于国内的社联,美国学会的个人会员比例远远高于中国,中国基本是机构会员),所以美国经济学会(AEA)没有自己的独立年会,他其实是与58个相关联的社会科学学会一起开的,所以达到上万人(经济学是社科领域社会应用最广的)。这就是跨界整合的力量,这就是弗朗斯·约翰松所说的“美第奇效应”。参加这个会的人全是混搭,因为经济学已然成为了一门显学,而且可以和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混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学的分支太多了,数不胜数,诺贝尔经济学奖都颁给了心理学和数学家就说明这个道理。所以说混搭跨界不仅仅人多了热闹,而且还创造了美第奇效应,产生了新学科,我们国内吧,不仅仅不跨界,就算是很多本学科的人也老死不相往来的。所以没办法,人家美国学科分类太TMD多,有的学科简直就是胡扯,你只要能说服一部分人就能成立一个学科,哈耶克战后发起的朝圣山学社也就那么几十号人,但是都是牛人。
除了经济学之外,大多数社科会议研究的问题很冷僻,与老百姓生活相去甚远,媒体关注度不高,也是赞助商不多的一个原因。老百姓可以100年不关心冷战史、考古学、语言学,但是不能一天不关系吃饭生病,所以美食展、医疗展很火。
顺便说一句题外话,虽然学习经济学比较容易,貌似获得诺奖比其他学科容易,但是经济学诺奖的获奖者平均年龄比其他学科获奖者的年纪大。因为自然科学是硬科学,很容易检验,而经济学的理论要等到几十年之后才能得到检验,所以奥尼德-霍洛沃兹(Leonid Hurwicz),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已经九十高龄。
接下来,谈谈社科领域学术会议的特点
前面说了,同样是学术会议,自然科学和社科会议看起来很相似,其实不然,下面就具体谈谈不同在哪里。
1. 展览模式和展商结构不同
医学会议的赞助商无外乎药厂、手术器械、康复辅具,瞧那展台一个比一个排场,财大气粗,花百八十万在会议期间做一个特装展台,冠名一个主题晚宴都不在话下。而工程技术类别的学术会议赞助商也比较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那么社科领域的展商和赞助商呢?社科领域会议的展览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个微缩型的书展,原来展商都是:出版社、学术媒体、数据公司、(网络)书店、协会、国际组织、学术机构。
问问展位多少钱?不,那不是展位,这里没有特装展位,连3*3的标摊都很少,就是一张铺上绒布的桌子配两把椅子就可以啦,桌子上摆上一些书就是一个展位。展位费不贵?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能有多少钱?少的几百美金,贵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美金。寒酸吗?哎,没办法,有句老话,“秀才送礼纸半张”,搞社科领域的人送你几本书就是最高荣誉了。出版社哪是考卖书赚钱呢?写书的人也不是靠卖书为生。你就不要赚他的展位费了,即便是最牛的出版社也不会在最牛的学术会议上花大价钱的,他在自己的学术刊物给你置换一个广告就是对你的大力支持了。
2. 一些细微的名称以及意义不同
在社科类的学术会议之中,同一个会议之中Speaker,discussants,Participants定义和自然科学是不一样的,尤其是speaker,在社科领域这个speaker其实没有特殊意义,他也要付费的,TA只不过有机会参与论文交流而已,TA的发言也就几分钟,发表自己的论文观点而已,仅此而已,没有其他特权。我们国内的许多老师收到这个speaker的邀请激动不已,还以为自己不仅可以见面注册费,还可以享受包吃包住的特权,其实到了以后才发现啥都没有,自己很失望,搞得主办方也很尴尬。在其他的会议之中,speaker往往是特邀嘉宾,是主办方花钱请来的。
3. 参会构成不同
在社科类的学术会议之中,除了教师、教授和研究员之外,学生和青年学者的参会比例比较大。老师带学生参会很常见,因为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啊,大家都很重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社科类的择业范围比较窄,学生参会也是变相的展示自己,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机会。学生其实也就是和自己的潜在雇主见面社交了,老师也有义务销售自己的得意门生。学生拼命写论文在会议上发表也是一块敲门砖啊。
这些会议也比较注重年轻人的传帮带,比如位青年学者资助参会差旅费、路费travel grant。举办专为青年学生的教育论坛或者早餐会、午餐会之类的主题会。
4. Session多,议程复杂
社科领域的session很多。Program议程册(不是论文集)有三四百页并不为过。社科会议讨论的问题很复杂,一个问题就可以作为一个session去讨论,所以你发现拿到了几百页的议程册不要紧张,几百场主题讨论不要奇怪,下载一个APP查找更方便。关键是session多,但是每一个session的听众不多,约冷门听众越少,有的session可能只有三五个人在听。
5. 办会节俭是常态
学术会议很节俭,社科类的学术会议更节俭。服务社科领域的学术会议,千万不要以海鲜自主餐的预期来服务他们只有盒饭快餐的预算,因此期望值一定要要摸清楚。他们不会用高大上的曲面P2.5的LED,除了主会场比较壮观之外,分会场简直就是教室里面配上一套投影+电脑+话筒了。桌子上呢?就是一大瓶冰水+玻璃杯,大家要喝水就传来传去自己动手倒吧,绝对没有人为你端茶倒水服务的。
展区也很简单,就更不用说了,毕竟是出版社摆摊,都是书啊冷僻的大西洋月刊、外交杂志啊。人家的注册台也没有太多的科技化的扫码注册,人家的胸卡没有二维码、磁卡、IC芯片,简单的很。
最后谈谈国内对会议的妖魔化,记得去年年初,有一个不良记者发了一篇报道《60%用于开会出差万亿科研经费去向何处?》,耸人听闻,一声叹息。
没有交流,永远没有思想市场,没有思想市场哪有创新,很多点子和学派都是在会议上,尤其是会议期间的茶歇咖啡时间的一念之间。不知今天写了一个3000长文,您对社科类的学术会议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下次,如果某一个社科领域的教授和你较真他们的faculty, speaker的意思不一样,您不要惊讶,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矩,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会议之中意思不一样。就好比congress,convention听起来都是会议,意思和文化差异就是不一样,你要尊重他们的用法。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以及几大会议的官网)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