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利效应”对于会议人的启示
“复利”是一个金融和投资学术语。所谓复利,是指每年的收益还可以产生收益,就是俗称的利滚利。复利的计算是对本金及其产生的利息一并计算,也就是利上有利。复利曲线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F=P*(1+i)^n,其中F代表未来值,P代表现在值,i是收益率,n是重复的次数。
也就是说,决定未来收益的关键点在于收益率与重复(投资)的次数。收益率越高,重复次数越多,那么未来收益越高,因此复利更强调的是长期投入,收益率再高,如果没有持续的投入也是有限的,只有持续的投入,从量变到质变,就是麻雀变凤凰,这就是复利效应。复利效应也是马太效应中正向奖励效应。
但是复利效应的威力不容易看到,要10年,20年才能有数倍十几倍的增长,所以越是需要长期收益的项目在开始越看不到效果。
复利效应对会议人有哪些启示?
启示一:聚焦一个行业还是聚焦无数个行业?
有人说,我做会议很多年啊,怎么没有看到复利效应,一问原因,原来今年新能源火,做三年新能源的会议,三年后区块链火,再做三年区块链。这个套路是什么火,做什么。没有坚持,所以没有恒心,无恒心者无恒产。所以,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切入一个行业,聚焦一个行业,持续挖掘这个行业的热点、趋势、变革、(破坏性、裂变式、颠覆式)创新,那么久把自己变成了了会议行业的研究者、咨询专家。持续做他个20年,我看不是全球第一也是全国第一。这个问题是商业会议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换句话说,商业会议公司不能把产业领域铺的太散,太散没办法集聚专业度和深度,对于多变的学习曲线绝大多数人很难驾驭(包括我)。
在地中海沿岸,随着贸易的发展,十六世纪就有定期的金融汇兑交易会,这些交易会一方面是往传统集市、交易会发展,而高级的是往指数公司、票据公司、证券公司发展,把定期的交易会变成了固定的交易所。靠的是什么?持续积累的信息和人脉关系,带来行业红利。
启示二:会议的复利是什么?
既然复利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会议中的复利效应?
人脉关系复利:一个会议从无到有,需要有贵人相助,所谓贵人就是人脉。一个重点人物的指点、引荐,你可能就在一个壁垒很深的行业撕开了一个缺口,之后就是势如破竹,单刀挺进。因此人脉是会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重要人脉怎么维护都不为过(想起了英语中too…to的句型)。但是重要人脉的知识是有限的,这时候你就要通过现有人脉挖掘新人脉。举例子说,你开始有10个人买,每个人再推荐1-2个,就是20个,以此类推,三年之后你掌握50-100个深度人脉。这就是人脉效应。但是人脉需要长期维护(不能用的时候找人家),所以就是重复投资,越变越多。最后,十年后,20年后,这个行业你人脉全有了,当所有行业大佬集中在你的会展平台的时候,这个当量是惊人的,不亚于引爆这个行业的奥林匹克“原子弹”。冯仑在美国纽约建“中国中心”,服务中美顶级商业人士,投资人更看重冯仑的人脉能力,能不能把中国最牛的商人召集起来吃一顿饭,冯仑做到了,成功的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信息知识复利:每个行业都有很多坑,所谓的信息不对称,这时候你每踩一个坑,就吃一堑长一智,这时候,继续做,就会带来效率提高,第二年只要花20%的精力做以往做过的事情。信息和知识的区别是,能够变成经验的信息就是知识。信息经过无数次检验就变成知识,变成知识就具有价值。在《增长的本质》中,作者提出,增长的本质不是物质的增长,根本原因是知识的积累,导致的秩序的优化。今天的一部豪车在重量上和百年前的豪车没有太大差别,但是材料、排列顺序的改变,导致了质的提升,因此一辆奔驰撞坏之后,在质量上没有变化,但是物理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所以变得一文不值。在物质不变的时代,知识增长的复利是惊人的。每一行都有门道,都有坑,持续坚持一个行业就是信息和知识的积累,最后变成这一行的咨询专家。高德纳很牛,有40年虚岁的历史,他只做IT信息科技领域的咨询和会议,现在做到全球第一,有数千名咨询顾问。
品牌传播复利:当坚持最一行,对客户而言就是品牌和信任,就是一个标签。口碑也有复利,不断有人说某某是做什么的,坚持了很多年,很有经验,因此欧美公司都喜欢把自己公司logo定义为Since什么年代。不排除一个10年的后起之秀的颠覆性创新精神,但是一个100年的企业积累的品牌复利是很厉害的。老外比较新人接受我只做某一件事情,只解决一类问题,但是国人认为只做一件事很丢人,一定要做五项全能,一定要做集成商,不愿意做二级供应商。口碑积累需要时间来检验,这就是品牌复利。所以,有的公司医学会议做得很好,那就专攻医学领域,没有什么不好,换一个农业领域又得重新来过。
启示三:对于会议人而言,你的复利是什么?
以上说的复利对行业和企业的效应,对于个人而言一样适用。你在一行干的时间越长,就越是容易积累人脉、知识和个人品牌复利。从为客户提供一般服务到提供咨询顾问服务。所以,在一个行业内纵向流动,或者在一个职业类别上横向流动是两种不同的职业生涯模式。这样自己积累的复利可以转化为优势资源。
如何积累复利?
《刻意联系》、一万小时定律都提供了很好的答案,但是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不能简单地刻意联系,你与一个庸手下一万盘棋,依然学不会下棋,相反你只有掌握了发明的方法才能学会发明,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才能知道怎么刻意联系。看棋谱,找高人挑战,每天一种下棋技巧,一次进步一点积累起来就是明显进步。
这就有回到了《格栅理论》,任何行业技能需要跨学科各种技能的互相补充,把各类知识当做中药铺的格子,不断的填格子,填满各种格子,才能包治百病。只有逐一填补不同技能,填补各种知识的缺口,才能逐步相互印证,做出好的决策,这个需要时间积累。
吴晓波之所以成为职业财经作家,原来他大学刚毕业当记者就舍得投资买个人电脑,用电脑写作、存档,积累到了数万片稿子,以后就直接检索就可以生成很好的稿子,事半功倍。同时也是积累了很好的素材,才有大败局、激荡系列的作品。
很多一夜爆红的人物,其实都有背后几十年刻意联系的精力。暴得盛名者不详,只有那些因为复利之后的爆发才是可持续的。
在任何的岗位,比如写一篇展会总结材料,有的人600字,有的人6000字,有的人6万字,写六万字的也是从600字开始的日积月累,赋予自己的观察,观点,感想,经验,实践,预测,战略,结合数据之后才能达到6万字的咨询报告,这就成为行业专家。
人的差别很大,大学毕业的时候。你每周看一本书,每周写1-2篇文章,坚持10年看,10年后差别是很大的。桥水资本创始人能够坚持40年,每天写一篇观察,写满1万篇,这个量积累就很大。
我们常说重量级的人难请,我相信再难得
说了这么多,对行业而言就是不忘初心,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对个人而言就是热爱般的坚持。复利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奖励对持之以恒的坚持。
(感谢许锋对本文的思想贡献)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