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营销为什么使用Acquisition与Audience
在展会观众营销中,专业人士往往会使用“Audience Acquisition”(观众获取)和“Audience Capture”(观众捕获)这两个术语,而非简单的"“Audience Promotion”(观众推广)或Visitor Marketing(观众营销)。这种术语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现代展会营销理念的深刻转变——从单向的信息推送到双向的关系构建,从短期的注意力争夺到长期的价值共创。(注:本文暂不辨析Audience和Visitor的区别)
(早上看弗里曼的一份调研报告,里面用到了Audience Acquisition,因此触发了对本文的深度思考,图片来自Freeman)
一、概念起源与演变
(一)Audience Acquisition的起源
“Audience Acquisition”中的“Acquisition”可能与硅谷著名的AARRR漏斗模型(又称"海盗指标")密切相关。这个由风险投资家Dave McClure于2007年提出的模型中,A代表“Acquisition”(获取),是用户旅程的第一步,指的是将潜在用户引入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图片来自网络)
在硅谷的创业和增长黑客文化中,“acquisition”最初主要用于数字营销领域,特指获取用户或客户。随着内容营销和活动营销的发展,这一概念被扩展到展会和线下活动中,形成了“Audience Acquisition”的专业术语,指的是通过各种策略和渠道吸引和获取目标观众。
(二)Audience Capture的起源
“Audience Capture”的概念相对较新,它源于社交媒体时代。最初,这个术语在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中用来描述内容创作者逐渐被自己的受众期望所"俘获"的现象——创作者开始调整内容以迎合算法和观众的喜好,有时甚至以牺牲创作真实性为代价。
在展会和活动营销领域,"Audience Capture"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指的是不仅吸引观众到场,还能够有效地"捕获"他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与Audience Capture有一定联系的是另一个词,在展会之中使用得更多,这个词是Lead Capture
(三)Lead Capture的起源与演变
“Lead Capture”(潜在客户捕获)是与Audience Capture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B2B营销领域,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直复营销(Direct Response Marketing)实践中。
最初,Lead Capture主要指通过纸质表格、电话或传真收集潜在客户信息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一概念在数字营销时代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深化,特别是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营销自动化技术的推动下。
在当代B2B营销中,Lead Capture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化、自动化的流程,通过登陆页面、表单、内容下载、网络研讨会注册等多种形式收集和管理潜在客户信息。在展会营销环境中,Lead Capture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如活动报名、在线表单、展台扫码打卡等)收集与会者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行的销售线索的过程。
为什么不用更简单的“Audience Promotion”
“Audience Promotion”(观众推广)与“Acquisition”和“Capture”相比,内涵和外延都有显著差异:
1. 关系深度的差异
“Acquisition”类似于并购关系,甚至可以比喻为“结婚”—不仅是获取关注,更是建立长期、深度、互惠的关系。而“Promotion”则更类似于初次约会,仅仅是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初级阶段。
2. 行为方向性的差异
Promotion(推广): 单向传播信息,从展会或品牌向潜在观众推送信息。
Acquisition(获取): 双向互动,品牌主动寻找并"获取"目标观众。
Capture(捕获): 更进一步,不仅获取观众,还要“俘获”他们的“芳心”(心智和行为),形成深度联系。
3. 营销目标层级的差异
这三个概念可以被视为观众营销的不同层级:
Promotion: 提高知名度和曝光度
Acquisition: 获取特定观众群体
Capture: 深度互动并建立长期关系
Audience Acquisition:超越简单的获取
在展会营销中,“Audience Acquisition”不仅仅是简单地让观众出现在展会上,而是一个战略性过程,包括:
精准定位:明确目标受众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痛点和行为模式。
差异化吸引:创建独特的价值主张和内容,使目标观众感到这个展会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
多渠道整合: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形成协同效应,最大化接触目标受众的机会。
数据驱动决策: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获取策略,提高投资回报率。
价值交换:为观众提供明确的参与价值,而不仅仅是单向宣传。
与商业并购类似,Audience Acquisition要求展会组织者投入资源,开展详尽的受众研究,进行合理的“估值”,并制定长期的“整合计划”,以确保双方获得持续的价值。
Audience Capture:深度互动与关系构建
“Audience Capture”概念的核心在于“捕获”观众的注意力、兴趣和参与度,建立深度互动关系。在展会环境中,这包括:
沉浸式体验设计:创造能够吸引并保持观众注意力的环境和活动。
情感连接:通过讲故事、创造共鸣和触发情感反应来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互动参与:设计需要观众积极参与的活动,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
记忆点创造:设计能够在观众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独特体验。
持续互动:建立展会前、中、后的互动机制,延长接触时间。
这种“捕获”过程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求爱”,最终目标是建立长期、忠诚的关系,而非一次性的交易。
二、从营销金字塔漏斗模型看观众营销策略
观众营销可以被视为一个金字塔:
底层:Audience Promotion - 提高知名度和曝光度
中层:Audience Acquisition - 获取特定观众群体
顶层:Audience Capture - 深度互动并建立长期关系
成功的展会营销需要这三个层次协同作用,而不是停留在底层的简单推广。
三、数字时代的观众Acquisition和Capture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展会观众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渠道分散和触点割裂:观众日益被多元、细分的平台割裂,导致整合难度加大。
虚拟和混合展会模式:扩展了观众获取的地理范围,但也增加了"捕获"注意力的难度。
数据驱动个性化: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更精准的观众定位和个性化体验。
社交媒体赋能:利用社交平台扩大影响力,同时构建社区感。
内容营销和社群运营的重要性增加:高质量内容成为吸引和保持观众注意力的关键。
四、未来趋势:观众关系的深度耕耐
未来的展会观众营销将进一步强调关系的深度和持久性:
社区建设:从单次活动转向持续的社区互动和价值共创。
观众作为合作伙伴:将观众视为展会内容和体验的共同创造者。
全渠道整合:线上线下多个渠道的无缝整合,提供一致的体验。
价值驱动:超越简单的信息传递,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和成长机会。
情感连接:通过真实、有意义的互动建立情感纽带。
五、从Promotion到Acquisition再到Capture的转变
观众营销正在经历从简单的Promotion向深度的Acquisition和Capture转变,这反映了营销思维从交易导向到关系导向的根本性转变。在展会和活动营销中,成功不再仅仅是吸引更多观众,而是吸引“合适的”观众,并与他们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关系。
就像一段成功的婚姻需要双方持续投入和共同成长,展会与观众的关系也需要深度理解、诚意沟通和价值共创。未来的展会营销专业人士需要掌握不仅是Promotion的技巧,更需要精通Acquisition的策略和Capture的艺术,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通过这种深度关系的构建,展会不仅能够获得短期的商业成功,更能够建立起持久的品牌资产和忠诚的社区,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