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昨天许锋分别通过电话和当面提醒我,会议圈已经很久没有更新文章了,我想想也是压力山大,毕竟要保持平均每周一篇,好吧人过不惑的我也是拼了。趁这个周末全程参加了美迪康第三届合作伙伴大会,写点我的思考和感悟。
参加这个会,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学习,否则我这个会议圈公认的观察者拿什么和大家交流呢?拿什么让人家喊你楚老师呢?因此,我就通过我的参会来谈谈我的感觉吧。
先谈谈现象再切入正题:
这次的会议规模比去年杭州翻了三倍,高峰时期达到了240人(座位号都是手机查询对号入座的)。因此,规模大、首次采用座位查询是第一个印象。
与会嘉宾以合作伙伴、终端协会用户为主,还有潜在的合作者、竞争者和学习者为辅,构成还很复杂。用户手册和产品目录比上次做得更好,尤其是制作了产品和目录手册。
这次的规模大主要是因为会议在北京开,毕竟首都的气场大、影响大,但是北京之外的也来了1/3,并且坚持到第二天。难怪三牛文化的阿牛(张卫彬)无不感慨的说做学术会议得北京者得天下,难怪31会议的万涛要以北京为第二总部呢。
闲话少述,切入正题:
业内都知道美迪康在医学学术会议的的运营和管理系统领域积累了10年的经验和基础,这是很难得的。美迪康的案例也印证了我多年前的一个推断:那就是PCO的下一步是向Core PCO发展,Core PCO的下一步是向AMC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为协会提供持续服务、从协会会议的运营到经营,直到参与协会的管理(运营和经营一字之差,意思差千万)。
其实上述推断也是我根据国际趋势总结出来的一个结论。我们到国际上竞标为什么那么难呢?因为国际协会总数就那么多,而且总部还不在中国,且每个成熟的协会基本上都有一个长期的会议服务商(core pco),因此即便到中国举办国际会议,我们本土的PCO只能当一个local PCO——在收入分成和服务费上以及竞标上谈判的砝码有限。
因此,中国的PCO要去给国际协会当CorePCO是不现实的。那么怎么办呢?结论就是去给本土的协会当Core PCO。说到这儿,很多人会说中国的协会(尤其是中字头的协会),比如中国科协的国际会议中心、CMA自己就是Core PCO啊,自己给自己办会啊,你怎么去竞标?
但是我相信,社会是在进步的,外包是会越来越被接受的,外包的部分是越来越多的。据说武少源老师去年的会议统计报告中也提到了去年外包的比例已经差不多达到了40%,总体趋势是增长的,这是可喜的(大连的何伟军还专门提到了这一点)。
越来越多的外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协会不再是机关事业单位了,向非盈利机构的改制是大势所趋。既然要改制,就要缩减冗员,提高运营效率。而新一代的协会管理人员都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现代管理理念以及外包服务在他们之中很容易达成共识。
因此,外包部分服务(例如外包会议服务给CorePCO),外包全部服务(即托管协会管理给AMC)都会越来越多,只不过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套用一句话,未来已经开始,只不过还没有开始流行。
以往的协会重视会员的管理而不在乎会员的服务,再加上中国的会员还是以机构会员为主,所以更不注重会员服务。那么以后的协会必须要重视会员的服务,否则很难吸引到高质量的会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内容付费已经开始的大背景下会越来越流失。会员需要什么呢?人们为什么参加会议?用许锋的话说就是MEN,即营销推广、教育培训、社交八卦。
那么,在这个大趋势下,协会会议管理系统也就要进一步升级,适应未来管理的变革。简单而言,就是要从协会会议的运营到协会会议的经营发展,再向协会管理(协会管理的核心是会员服务)发展。从美迪康的发展来看,已经初步印证了我的推断——因为他们生根这个市场十年,春江水暖鸭先知。
中国本土的协会目前确实遇到不少问题(这个问题国际上也一直遇到),那就是人才老化、效率低下、人少钱少事儿多、预算紧缩、经济下滑、招标是常态。协会担心的不是一个会议的成败,而是协会的常态化可持续性经营,因此你能帮协会解决这些问题之中的几个你就成了。简单来说,你得参与帮助协会推广会员,参与赞助招商,参与部分协会管理工作,久而久之协会就离不开你了,这就好比婚姻,不是选择那个办会最专业的,而是那个和协会一起成长的,解决协会问题的伙伴。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你不赞助或者不帮忙协会拉赞助,你很难获得协会竞标的成功。
既然协会实际上遇到这么问题,协会确是你值得耕耘的市场,为什么呢?原因是: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了会议市场,导致了公司会议和政府会议的腰斩。但是国际经验表明,国际协会却是抗风险最强的。为什么呢?因为搞活动半年会是协会的惯例,一年一度,不管经济形势如何,会还是要开的,预算是差不多的,不会大起大落。长期以来,会员早就养成了路径依赖,这点注册费算什么呢?甚至越是经济不景气,越是要抱团取暖,得到同行的安慰和八卦。
因此,搞协会会议虽然赚不了大钱但是是一门持久的生意,就好比门口的那个夫妻老婆店,细水长流,大家总是需要的。与其每年辛苦的找客户,不如稳定几个老的客户。
这一次,我看到了昆明、太原、西安、大连、长沙等二线城市的代表们来得多了,说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更多的共识,也说明了二线城市协会会议市场在发展,他们也注意到了这个趋势,长沙、重庆、西安也都是协会会议重要的市场。
搞协会会议和公司会议不同,协会会议是细水长流,不能一次用力过猛赚大钱,赢在持之以恒,重在持续的价值。搞协会会议的人一定是热爱社交、热爱服务业的,否则是搞不来的。
许锋的演讲确实是一个标题党——《做会议——当你爱的人不爱你怎么办?》(他写的百人绘其实就是八卦,没有那么多八卦,哪有那么多人看哈)。他的演讲核心思想就是多做一点,比如帮助协会写文案、拉赞助、做营销、多跑腿、深入一个行业,站在主办方思维上去做。因此,在价值链上,要面向价值链的前端发展。我相信,服务业之中也存在着一个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尽管微笑曲线通常是解释制造业的,服务业也通用)。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之中,就是向微笑曲线的两头发展,在人才和系统上都是一次升级。以知识为导向,以数据为决策的协会管理和服务还是一片蓝海。在这个市场上,绝不是一两家公司能够赢家通吃的,因此,我对此非常乐观,相信那些为未来的5年做好准备的人,就是赢得未来的空间。协会会议不同于公司会议,因为协会会议的梅花香自苦寒来!
还有,我这次还发现了很多会议公司,至少三家名字已经变成了科技公司,名片看不出是做会议的,这说明了什么呢?仅供抛砖引玉!
最后,感谢黄勇的自信、坦诚、好客和勇气,接受挑战,迎接变革,能够在这次会议上向大家传授经验。黄勇确实爱社交了,更爱广交朋友了,爱分享了,当然还有些地方还有待提高——比如在致词之后一定要拿起杯子向大家祝酒的,其他的不足就不说了。
昨晚醉酒还没有完全清醒,错别字就不检查啦!记住这些特别能喝酒的会议圈的巾帼英雄吧,喝酒要小心!
(本文图片均来自本次会议,其知识产权和肖像权均属于作者拥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