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年,有一个新的名词进入了会展行业,这个词来源于Money,有三种词性:Monetize(动词)、Monetization(名词)、Monetizing(动名词)。
有不少人吧Monetize理解为“货币化”(比如住房分配货币化等等),但是在会展领域,货币化不适用,也解释不通。
因为,Monetize作为及物动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如何赚钱、如何定价、如何商业化的意思。
举例来说:
How to monetize your virtual tradeshow?
以下解释都是可以的:
如何让你的虚拟展会赚钱?
如何给你的虚拟展会定价?
如何让你的虚拟展会获得收入?
如何让您的虚拟展会商业化?
(VEI虚拟活动协会也关注如何赚钱)
Monetize就是研究如何赚钱,而如何赚钱的本质是实现一种商业模式,要实现这种商业模式就又涉及到如何对新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定价,获得新的收入——这个收入现在流行叫做“数字化的收入”。
(谷歌一搜,发现赚钱是个普适性的大问题)
最近半年,有关虚拟展会monetize主题的线上研讨会有很多,有媒体主办的,也有科技公司主办的,也有行业组织主办的。
(Vfair主办的如何赚钱的研讨会,这样的研讨会一抓一大把)
上图是由vfair主办的研讨会,主题是讨论虚拟展会如何赚钱,主要内容有三个:如何对展商分级定价,如何设置多样化的展商权益,如何开展定制化的商业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研讨会为了吸引高质量的观众,是小型研讨,并且给参会者支付50元美元的亚马逊购物卡。支付购物卡的原因很简单,一是鼓励更多人注册,但也不完全是,更重要是的参会者也会参与深度互动,贡献想法和点子,这是对参会者参与一个小时深度研讨的时间成本以及智慧支持的感谢(同样的方法也常用于市场调研、问卷之中,都会支付礼品券、甚至是现金)。
今天国际同行也在谈Monetize,说明寻找虚拟会展的商业模式,获得数字化收入是国内外共同关心的问题。AMR/Globex的研究表明,2021年以后,虚拟展会的收入可以达到20%,与此同时传统展位收入则下降20%。这不仅仅是一升一降的比例问题,更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收入。
实体收入和虚拟收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主办方服务客户,对客户(展商和观众)的学习、社交、展示、营销、销售的需求进行收费。唯一的区别只是手段、工具、方式的不同而已。
即便如此,还是可以归纳一下虚拟展会模式的一些不同:
虚拟展会的概念也要延伸拓展,可以是一次性的虚拟在线,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可以是不含交易性质的,也可以是交易性质的,也可以是纯营销属性的;关键是可以重复买,无限次数地卖给不同的人。在美国,看起来的虚拟展览公司其实名叫 Online B2B Marketplace(在线市场),比如 Thomas就是一家这样的从事制造业在线供采对接和营销的公司,去年底,一家名叫Xometry的3D打印公司以3亿美元收购了Thomas
虚拟展会可以收费的人群更广,展商、赞助商、观众均可收费;特别要注重开发面向观众学习和社交的收费,因为观众是买家,能对观众收费的展会质量不会太差
线上展商的收费主流采用分级定价,分级3-5个比较合适,多了和少了都不行;
线上展的定价可以是线下的10-50%;但是线上会议的收费可以更高,可以达到线下的50%
由于边际成本递减甚至趋向于0,线上会议收费可以定价更低,吸引更多的听众
线上可充分挖掘长尾(挖掘长尾在传统展会之中的成本是很高的)
千万不要尝试绑定收费,即买线下展位送线上展位,或者买线下展位时强制买线上
尝试线上展的商业化,需要熟悉会员经济、订阅经济,这个订阅经济对数字商品和服务定价逻辑是非常复杂的,可以是按照点击收费,按照使用次数收费,按照时间收费,按照流量收费,按照组合打包、组合优惠、限时优惠、众筹等方式进行定价收费——这个在美国很常见,这也是为什么专门做订阅收费工具的科技公司都有上市公司的原因(比如,2018年纽交所上市的zuora,营收可以达到3亿元,说明了订阅经济的强劲)
(订阅经济的收费设置就是令人头大的事情)
尝试虚拟展会的收费,不仅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技术平台,还要有数据能力,因为变现的核心是基于数据,无论是你找找点击、数量、分享、推荐、下载等而言,都要计数,都要可量化
(订阅经济的本质也是躺着就能赚钱,赚钱就是monetize,帮人定价收费的zuora居然可以上市)
zuora认为,未来50%以上的GDP均可以实现数字化订阅经济。那么是否可以说,虚拟展会可以迈向订阅经济呢?虚拟展会公司是否可以成为一家SaaS科技公司呢?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实现自动化的数字化的订阅经济,未来可期,道阻且长!
最后,如果接地气的来说,monetize也可以理解为如何“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