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即将过去,中国会展业表现如何?广大业者自有看法。
因长期参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展览业统计工作,还因主编《中国展览业大事记(1949-2019)》,故惯以比较方法看待问题。
回顾2021年的中国会展业,我以“战役前行又一年”作为总的归纳。
积极战役 砥砺前行
线下会展活动全面恢复。散发疫情虽然导致局部短期停顿,但未出现全国范围的“一刀切”长时间停摆情况。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为普遍现象。可以预计,2021年全国展览业的统计数据优于2020年,但仍然不及2019年。
从防疫角度,国内线下展览活动尚无病例发生的报道,而中石油北京培训会议导致的疫情传播引人注意。
在防疫动态清零的总体要求下,各地对会展业的管控力度并不相同。在一线城市中,广州仅在5月、10月短暂控制,大多数展会得以如期举办,预计其全年展览面积增长好于上海、北京。另悉,深圳1-10月办展 96场,展览面积470万平米,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海口、南昌的展览面积有望超过2019年水平。
在线下的会议活动中,企业年会、学术会议市场仍然低迷。
出境办展与参展活动,仍处于停摆状态。这反映国际会展业复苏步伐迟滞。
值得关注的趋势性变化
国家级展会第一梯队发挥引领作用 | 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全部实现线下举办,且各显特色:进博会展区继续扩容(如新增文物艺术品展区),客商参展参观热度超高;秋季广交会改为国内观众参观,展览面积缩小;北京服贸会亮相石景山首钢园展馆,首次明确专业展会定位;海南成功创办消博会,意在成为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推广平台。四展全部实现绿色搭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意义重大。
线上线下继续融合 | 线上展览由“多对多”趋向“少对多”模式。展会防疫、展馆交通、入口登记等方面的大数据应用日渐成熟。视频会议保持热度,并与线下会议相辅相成。
双循环促进会展主题创新 | 政府展服务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如湖北省连续创办文旅博览会、农业博览会和绿色消费博览会。12月3日、5日、11日,广州相继举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从都国际论坛和大湾区科学论坛,习近平主席分别视频致辞或致信祝贺。
在商业展中,跨境电商、食品等主题的项目增加,“会带展”项目成为热门。英富曼将国际医美抗衰老大会移植成都,展览面积仅1万平方米,但吸引5000余人与会。上海华墨公司的“华夏家博会”今年新增23个举办地,累计达63个。
国有会展企业开创新局 | 杭州、北京、武汉、厦门等地相继成立会展集团,进一步整合场馆、项目、人力资源。上海东浩兰生公司出手购并项目、参股外地公司,凸显跨地布局的发展雄心。
营销业务广受重视 | 展览+会议+社团+活动+行业媒体的融合创新方兴未艾。自媒体运维、数据赋能成为主办方补短板、强黏度的重点方向。会展营销人才走俏。
绿色搭建新技术涌现 | 材料成本低、施工周期短的环保搭建技术趋于成熟。但落地仍是研讨多而实施少。
会展教育步入调整阶段 | 全国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有所减少。会展专业与新闻或传媒专业融合设置成为新的探索。
部分会展场馆建设陷入停顿 | 因资金紧张,多地新馆建设工程暂停。
地方政府扶持政策优化导向力度 | 上广北深展览业发展竞争加剧,大型展览“孔雀东南飞”局面持续。二线城市政府进入新一轮扶持政策的调整期,强调“大会展”战略、增加扶持金额、细化扶持措施,发挥跨部门服务功能,成为多地政府共识。
2022年 可以谨慎乐观
个人认为,2022年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将好于2021年,但仍然达不到2019年水平。
一方面是,宏观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为了贯彻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方针,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政策导向下,仍然需要会展业发挥交流信息、促进产业和拉动消费的先导服务作用。
另一方面是,疫情仍将持续,对于线下活动正常举办的不确定压力依然存在。但因各地防疫经验更加成熟,线下举办会展的空间应大于2021年。世卫官员预测疫情将会结束,如若实现,则是全球性利好。
展望2022年,形势有变,困难不小,但机遇尚在。在新的一年里,中国会展业者必须看清大势,服务大局,克难前驱,创新有为,努力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