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会议之中有一个角色名叫Facilitator。这个词一般翻译为“促进员”或“引导员”。
有时候Facilitator也与Moderator(主持人)相混淆,尽管在某些小组讨论的环节,二者具有比较相似的智能,但是二者还是不一样的。
Facilitator(引导员)起源于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由匈牙利学者、医学专家András Peto不断探索病人康复引导过程之后所创建。
该法的理论基础是指通过他人的引导、诱发和教育,采用综合的康复手段,调动患者的自主运动等各方面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来激发患者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此来促进功能障碍者的改善。
1995年英国还成立国立引导式教育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Conductive Education,NICE),能够独立培养引导员,进行引导式教育疗法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引导式教育疗法在美国、巴西、中国都开始应用,甚至马耳他和新西兰等过都引进了引导式教育的原理进行康复训练。
引导式教育后来被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慢慢发展为引导技术与引导式管理。国际引导员协会(IA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acilitators,成立于1995年)给出的定义,是一门鼓励所有相关人员参与、拥有与创意的方式,是通过流程引领人们达成共同目标的艺术。
在实践中,引导工具其实就是“基于某个设定的目的,通过对一个特定人群激发能量、汇聚能量和传递能量的过程”。引导员可以用扎实的引导技术在研讨会或者其他活动场景中帮助学员不断进行自我认知升级,达到引导他人“悟”的目的。
会议行业是一个关于通过改变人的认知,再改变人的行为的过程,因此会议之中引导员的角色很重要。
至于引导员是什么时候大规模引入会议行业,没有确切时间,但初步估计应该是90年代末期,随着培训行业的崛起,会议行业逐渐引入了引导员这个角色来促进会议议题、对话访谈的沟通效率。
作为一名引导员,需要:
以自己的专业协助会议主办方制定会议的基本规则:与会者是谁?与会者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参会者在大会之中如何互动?如何确保人们尊重彼此的想法?如何处理会议讨论之中的分歧、意外问题?这些都需要提前准备一些基本规则,并在会议活动开始时提出并让大家同意。
设置场景,在一场讨论之中,引导员将紧跟目标和议程。确保每个人都了解他们的角色,以及正在寻求实现的目标。
让议程流动,引导员需要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自我介绍,或者使用适当的破冰环节让参与会议讨论的人有一个积极的开始。
保持势头和能量,随着讨论很激烈也可能偏题,引导员需要进行干预。确保人们保持专注和兴趣。比如,如果注意力水平开始下降,也许是时候休息一下了?
倾听、参与和包容,作为引导员,尽管采取了中立的立场,但仍需要保持警惕,积极倾听,保持兴趣和参与度。这给其他参与者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意味着你随时会进行适当的干预和引导。大家都投入了吗?如果没有,你怎么能把他们带进来?如何获得更好的参与?
监控检查点,并总结、控制议程,告诉参与者目前他们已经取得了什么成就,接下来是什么:经常总结。
当然,只有在绝对需要时才进行干预。
关于引导员,有国际和国家级的行业协会,也有学术出版机构的专业指导书,比如下面这本《引导员的技能》(作者是Roger Schwarz)。
也有一些会议组织者在会议之前都会精心制作促进员指导手册,帮助促进员更好的理解大会的议题、受众目标和关键对话的目标。
精心设计话题,对话题质量以及主持人、引导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是会议主办方应该做的精细化管理。
对话和议题需要指导,任何去中心化不代表没有中心,而是中心的分散,在分散的中心,需要一些人承担导航、引导、指引,承担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