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王修文:直面国际竞争 中国家庭教育新探索
2012-05-10 11:15 作者: 来源:新东方网 字号:T|T
直面国际竞争,中国家庭教育新探索(王修文在2012年中国留学教育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王修文:直面国际竞争 中国家庭教育形式新探索
我个人感觉,现在如果孩子有条件想出去留学,不妨先不做是否留学的决定,可以让孩子先出国游学。把游学作为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自身能力、提供留学决策参谋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机会。
现在出国留学的人,有不少成了“留学垃圾”。为什么?家长在把孩子送到国外前,每一个家长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是“留学垃圾”。有的孩子去了国外,但他事先一点不了解国外、不了解自己。如果我们把一个孩子扔到水中,要确定他要有基本的游泳能力,否则就很可怕、很无知。
我很佩服农民,现在,很多农民都在学习科普,认真学习如何高效种庄稼、养猪,但是我们城市里的家长不认真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犯了很低级的错误。农民看到庄稼黄、长的不好,会想我是否浇水不够,是否应该施肥了,周围的杂草是否多了一些……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老师、家长,当孩子出了问题时,第一个想的就是指责孩子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不想自己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我们家长都有让孩子成龙、成凤的心,最关键的是我们还要有好的方法。
在新东方,游学和留学都在不断增加。我在有关留学的操作中,把游学看得很重要。只要让孩子游学,当他离开爸爸妈妈的时候,到异国他乡,孩子的整个世界会发生很大变化。广泛结交朋友,开拓视野,孩子的游学将决定他未来的选择,他会有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和那些没有自己思考仅让爸爸妈妈帮助孩子选择,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留学仅是爸爸妈妈的决策和帮助,孩子遇到问题就会推卸责任,所以家长要非常注意这些。游学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培养独立人格、促进文明对话,别看游学只有短短的几个星期,孩子的变化常常超过你的想象。他突然觉得和老外交流没有那么困难,这种自信心的建立比其他都重要。从此以后,他对英语感兴趣了,他对外面的世界更向往了,他会自己选择去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我收集了十个孩子游学之后的感言,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游学常常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对于留学、语言的认识,自我价值的体现,等等,都会有巨大进步。过去,老师、爸爸妈妈什么都帮助他,有些条件特别好,身边弥漫着溺爱而不是真正的关爱,他全然没有自我,而出去游学,很多事靠自己,那种感觉很不一样。孩子们写的这些东西,家长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下面,我再简单讲一下新时代家庭教育,面对国际竞争,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四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第二个是学校教育;第三个是社会;最终是一个人的自主发展、自我教育,这是最重要的。家长要考虑,我们教育孩子,终极目标是什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管着小宝宝,为孩子做这做那。很多家长可能很少想我什么时间让孩子自己做,我什么时间能够不管他。
各个家庭不一样。有的家长每天帮助孩子、管着孩子,他很少想“我要尽可能快的让孩子自己想着去做”。有的家长却在想,“我怎么通过兴趣、奖励、各种手段让孩子去学习、去做”。有的家长说,“孩子,你每天光完成作业可不行,还要完成其它很多事情(符合孩子兴趣,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东西)。”
家长想的做的不一样,家庭教育不一样,孩子也就不一样。所以,我们的孩子,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社会环境,甚至你的邻居、同事的孩子在同一个班级,为什么有如此大差异?差异的根源主要的在家长。如果家长明白这个道理,他就会开始真正地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就会努力每一个点上,都努力做得更好。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的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我们中国民国时期有一个广东省省长,他认为这个家庭就像一个大染缸,任何一个孩子就像白色的丝,如果家庭教育好,第一道工序染的是红色,到了学校碰到好的先生,这个孩子将来是好的。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第一种颜色是黑色,到了学校去,再没有好的先生,染上的颜色是藏蓝色,到了社会上又找不到好的朋友,这个孩子将来会怎么样?
我们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很迅速,会很乐观。但是我看到孩子,感到深深的忧虑。现在的教育,教育出的孩子,怎么支撑未来的发展。中国有一半孩子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做了巨大努力,但是还有很多孩子的困难,如何来解决?还有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遇到学习问题、学习挑战,我们不要光去抱怨,我们家长自己要反思,我们是不是因工作很忙或者其他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在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家庭教育方面,该不该付出更大努力?
在孩子成长阶段方面,西方的理论和我们中国人的感性认识不谋而合,小学阶段应该是习惯养成阶段,中学阶段是孩子走入社会走入自然阶段。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孩子应该到国外去走一走。我的三个孩子在美国,每天下午两三点钟放学,她们就走上社会。而我们中国的现状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书本学习。我真的很痛心:我们的孩子,做那么多题除了考试有什么用?未来怎么办?
我们的人生观在过去经历的基础上形成,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要有相应的经历,都需要去实践和体会,最终才能形成健全的人。但是,家长回顾一下我们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几乎从幼儿园的大班开始,就是学习学习、考试考试,我们的孩子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现在有游学的机会我当然支持你,我的孩子几乎每年都会到一个不同的国家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有时到公司,有时到农场,有时参加一个活动,等等。我的孩子过去几年,每年夏天都回中国,我让她们好好学习祖国文化。我的大女儿去年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华尔街工作,正因为她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实践和过硬的综合能力。当然,她能够说汉语,也帮了大忙。
教育是不可逆的,错过就错过了,有的东西很难补救。懂教育的家长和不懂教育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差异巨大。
有的家长说“谁不懂教育?”,自以为自己懂。其实那只是一些偏见和肤浅的认识。教育是很深的学问。我在国外读大学时,就专门学过有关家庭教育的课,在美国,那是普及的课,很多人都要学,可惜中国没有。教育孩子真是一门科学。我们中国父母都无证上岗,工作以后也不认真学习和研究,犯了很多错误。我们在子女教育方面,必须学习,必须努力先知先觉。很多人对家庭教育重视不足、学习不够。有些人后知后觉,事情发生再想怎么办;还有一些人不知不觉,教得一塌糊涂,还浑然不知。
教育当然是科学,但是我认为教育更多的是艺术。什么是艺术?艺术没有办法像科学那样去复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因材施教。父母千万不要说我选了一个最好的学校,让孩子在这个好学校成长,就万事大吉了。不是,家庭教育是最好的,因为你是一对一的教育。
我们有一个家长的孩子到了美国之后,遇到很多困难,我和这个孩子聊。他说我在国外上的三年高中,非常痛苦,他们通过关系把我送出去。我听不懂,我没有收益。这个孩子让我非常的震撼,这是非常好的孩子,但是三年时间浪费了。优秀的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不断地沟通。
爱是孩子的成功要素,这不是什么口号。孩子一定要爱父母,爱周围的人,这是必须的。爱在日常生活尤其在家庭教育中,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我们的学校教育这方面严重缺失。家长不要让孩子成为历史的牺牲品,因为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我们就也不重视爱的教育。未来作为国际化人才,爱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比如我到一个人家,父母非常高兴,来了客人了。我看到妈妈,这会儿说这个菜很好吃,让孩子先吃一口,那个菜很好吃,先让孩子吃一口。我看了心里很不舒服,客人没有先吃,爷爷奶奶没有吃,但是让孩子先吃。一次两次还可以,如果长期这样,未来这个孩子会是什么样情况?
以前报纸上登过一篇文章,一个大学生每一次给父亲写信只有三个字,“父,钱,儿”。这像个笑话,却很现实,很普遍。大家要深思,这是为什么?该怪的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第一个要爱人、喜欢别人、尊重别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有,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理想。
有一个跟踪研究,用了25年时间。只有5%左右的人去研究自己的目标、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还有人只是想,还有人没有目标。最后的研究表明,那些有目标而且写下来不断看目标、不断朝目标努力的人,最终他们的财富总和超过了其他所有的人。
我们看到很多家庭、学校都给孩子大量的作业和考试,我做教育研究,我很害怕,这样培养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上怎么办?我知道很多的家庭真的很辛苦,为孩子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们首先要思考我们的方法是否对。如果方法错了,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有的孩子爸爸妈妈说什么他都不听,父母很痛苦,所以,父母要经济跟孩子沟通。有个孩子孩子到高三了,突然有一天(可能这个事也积累了许多天),这个孩子说我不去上学了。他妈妈找我问怎么办,孩子真不听话。
我说你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这样干巴巴地问我,肯定是解决不了的。你下一次来找我的时候,你要告诉我,你了解的很多情况:孩子是否常上网?有没有谈恋爱?我说,如果我是你,我会先跟孩子充分沟通,先花一段时间交流,把交流的问题解决了,然后再点点滴滴的做下一步、解决其它问题。
孩子出现问题,首先是思想出问题,而只有通过充分交流沟通,我们才能明白他思想的问题在哪。我们帮助孩子从思想到行为到习惯到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我是家长,我恐怕在游学之前一定让孩子做选择。我从来不代替孩子做选择,我只是提建议。
我们是改革开放后到美国的第一代中国移民,我们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我大女儿到大三的时候,要谈恋爱,她很喜欢那个同学。我也见过他,的确很好,是一个印度的美国人,在美国出生的。我问女儿为什么喜欢这个孩子,她说我就喜欢他,互相都觉得很好。我先说这个太好了,接着,我把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分了很多份,其中包括性格、精神、物质、他的父母,我分了很多。我谈完这些之后,我说:孩子,喜欢对方,是第一个要素,但爸爸认为,还有其它很多因素要考试,如果你都考虑到了,你再跟爸爸交流。实际上婚姻不完全是感情,很多事情开始是兴趣,可是感兴趣之后想要持续成功,还有责任,责任常常比兴趣更重要。从兴趣开始,逐步把兴趣和责任合二为一,孩子将来就会很了不起。
我跟大女儿讲,你拿出半年时间和婚姻非常幸福的十个人做一下交流,再去和十个离婚的人做一下交流,这些问题回答完,再来找爸爸。孩子其实都很优秀,只是我们家长的方法不一样,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发生矛盾,除了沟通的问题,还有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来自于人的经历,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他们的孩子出去经历的东西很多。我的孩子在美国上高中的时候,学校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我们中国家长花了很多钱,但是效果不如人家花了一点点钱的。
让孩子在家庭做调查、做报告,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方法。我们家庭经常这样做。如果我们出去旅游,我们会让孩子研究一下,去之前讨论,去了以后跟导游谈的很好。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不是负担。孩子回来的时候,经常跟妈妈反映感受,妈妈也很高兴的,这就有收益了。
我们现在的减负,我是支持的,但是我们不改进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方式,我们的效率没有提高。我们的减负就很成问题。我们的老师在学校一味地减少学习的量,学校和社会活动却没有跟上,那是很大的问题。而且,如果孩子很感兴趣,再多的学习,他也不觉得是负担,如果觉得无聊,再少也是负担。
家庭和学校要相得益彰,互相补充,而且各自有各自的任务。我前一段时间在华盛顿听了《世界是扁平的》一书作者的演讲。他说未来社会三种人可以成功:一种人是特殊的,天生像姚明一样很高,稍微一训练就可以成功;还有一种人是他很专业,这种人社会需求也很高;对于我们95%以上的普通人来说,就要靠终身学习。
好成绩当然好,但是要考虑:好成绩的背后是不是以孩子的健康、兴趣为代价,是不是以他的未来为代价?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去考虑,这是我们中国的老师和家长们要面对的一个很残酷的事情。
一个孩子最后不想学习,找我咨询的时候,他说了一个很痛苦的秘密:我刚开始学习很好,三年级的时候,考了80分,我回家很高兴地跟妈妈说,妈妈说人家都考得比你高;当我的成绩逐渐提高的时候,妈妈也是这种反映;我最后终于达到了100分,妈妈说100分有什么了不起的,谁谁考了三个100分。
我们家长很多都是这样,把我们的孩子和别人去比较,把苹果和桔子比较,这是灾难性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醒一醒。我们做家庭教育,真的不要去过多批评孩子,孩子小的时候要去赏识,批评的时候要很小心。我建议:家长和老师95%的时间以表扬为主,批评时间不到5%。但是,现实是:我们很多都是倒过来的!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是很变 态,很灾难性的。
给孩子好的家庭教育,我们还要为孩子犯错误感到高兴,因为他会从改正错误中进步。现在很多的孩子,爸爸妈妈不让犯错误,到了社会上就犯大错误。所以,优秀的家长一定是孩子的导师,有的时候是孩子的朋友。
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未来,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就要给孩子明理、训练、熏陶,孩子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有灵活的思维,等等。未来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一张越来越贬值的文凭在将来还能不能把一切搞定?
如果每个家长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进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加强学习、作出改进,我觉得这就是最应该值得祝贺的。
(王修文,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留美教育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