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水艺网http://gg.aquasmart.cn/hyjs/357_2.html
总体来说,制约我国节水灌溉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灌溉用水量不断下降、灌溉工程设施老化、灌水技术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低。一方面要求增加灌溉面积,一方面灌溉用水量下降,这是制约灌溉发展的最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农业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
1.灌溉用水量不断下降
我国的总用水量1949年是1031亿m³,1993年是5250亿m³,大体每十年增加1000亿m³,工业和城市用水的增长趋势是20世纪70年代前增长缓慢,70年代后开始加速增长,而在80年代后急剧增长,由80年代的525亿m³到1993年增长为1400亿m³,增长了800多亿m³。而农业用水的增长趋势恰恰相反,在70年代前增长较快,70年代后逐渐减缓,80代以后农业用水出现下降趋势,在用水结构中也从总用水量的88%下降为73%,而且还将持续下降,到2020年,农业用水将占总用水量的50%左右。
灌溉用水在农业用水中占90%以上,农业缺水即灌溉用水量下降。按现实用水状况统计,中等干旱年农业缺水300亿m³以上。由于优先保证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在今后若干年内,灌溉用水量不但不能增加,而且会持续下降。一方面要求增加灌溉面积,一方面灌溉用水量下降,这是制约灌溉发展的最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农业节水灌溉。
2.灌溉工程设施老化
我国很多灌溉工程建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建设标准较低,经过三四十年的运行,工程普遍老化失修,机电设备长期超期运行,处于高耗低效状态,灌溉工程已有10%丧失了功能,60%以上的工程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供水能力明显下降,灌区控制面积逐年衰减。如河北省1985年50万套机井有20万套到了更新年限,30%的闸涵、40%的扬水站不能正常运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无力对灌区进行有效更新、维护和重建,更谈不上大规模发展。“九五”期间国家开始加大投入,每年拿出几亿元进行大型灌区改造,局面有所改观,但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节水灌溉
我国灌区大部分采用比较落后的传统地面灌溉技术,水资源浪费现象还相当严重。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在0.4左右(也有说0.45左右),渠系水利用系数在0.5~ 0.7,衬砌较好、配套较完整的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较高,防渗差、配套不完整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则较低,有些灌区仍是未经处理的土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3~ 0.4。田间水利用系数一般在0.75~ 0.9,畦田平整较好,实行短畦、小畦、短沟化的田间水利用系数较高,反之则较差。由于长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没有进行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系统观测试验,故所给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0.4(或0.45)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经验估计值。目前水利部门正在组织进行这方面的观测试验。
4.管理水平低
农业体制改变后,用水管理体制跟不上发展需要,工程管理水平低。许多灌区实行的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管理部门和人员节水意识淡薄,工程“重建轻管”。一方面用水过程中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农业用水紧张导致各单位、行业、农户用水矛盾尖锐,用水纠纷增加。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廊农业体制变化的新形势。由于水资源具有与其它资源不同的特点,其资源的价值不是相对稳定的,资源的控制也具有一定难度,加上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又具有很大差异,因此水价至今没有理顺,在绝大多数地区还做不到按成本收取水费,这就使许多水利管理单位不但不能收回工程投入,而且连正常的运行维护都难以维持,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管理水平低还由于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使用者是农民,而农民相对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工程管理不能到位,导致许多农田灌溉工程过早损坏、失修而不能发挥正常作用,而这需要通过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