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编者按: 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和科研资料,按照降雨量的大小和农作物对灌溉的要求,可以把我国分成三个不同的灌溉地带,即长年灌溉地带、不稳定灌溉地带和补充灌溉地带。长年灌溉地带年降水量小于400 mm,主要包括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不稳定灌溉地带年降水量大于400 mm小于1000 mm,主要包括黄淮海地区、东北地区和部分西南地区。补充灌溉地带年降水量大于1000 mm,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珠闽江地区及西南部分地区。

节水灌溉
1.长年灌溉地带
年降水量小于400 mm,主要包括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这些地区的土地面积达41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2.6%。在这一地带,由于年降水总量和各季节的降水分配都难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灌溉需要系数(即灌溉水量占农作物总需水量的比值)一般大于0.5—0.6,基本属于常年灌溉。常年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即前述的灌溉农业。
2.不稳定灌溉地带
年降水量大于400 mm小于1000 mm,主要包括黄淮海地区、东北地区和部分西南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地面积达19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0.5%。由于受季风的强烈影响,降水变化极不均匀,因而农作物对灌溉的要求很不稳定,特别是秋熟作物,在于旱年份,黄淮海地区秋熟作物的灌溉需要系数高达0.7。0.8,湿润年份只有0.3左右。生长期在冬春的小麦对灌溉的要求比较稳定,灌溉需要系数一般为0.5左右。在东北,水稻灌溉需要系数较高,达到0.5左右,而旱作物的灌溉要求较低。这个地带对排水也有一定要求,一般排水模数(24h内要求排出的水层厚度)在10 mm——40 mm之间。.
3.补充灌溉地带
年降水量大于1000 mm,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珠闽江地区及西南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土地面积达34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5.9%。年降水总量虽然充沛,但降雨量年际及季节分配不均,加上大面积种植水稻及作物复种指数高,故仍需补充水量进行灌溉,水稻的灌溉需要系数在0.3—0.6之间,旱作物在湿润年份一般不需要灌溉,但在干旱年份仍需要进行补充灌溉,需要系数在O.l一0.3之间。这一地带对排涝有较高要求,排水模数在20 mm——50 mm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