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亚投资第三届经济分析与预测财经年会于2013年11月12日在杭州市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展望2020--制造业的前世今生"。如今投资董事长叶方华参加论坛并发表题为《对冲基金分析制造业发展演变》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叶方华:
大家好,我是叶方华。谢谢主办方的邀请。因为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矽亚投资。在去年的论坛里面,我们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了哪些行业可能未来十年会比较好,哪些行业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可是很有意思的是,在上一个会议之后,我大概有一年都没有参加过任何一个机构举办的以制造业为主题的会议,除了那些行业本身的会议之外。然后我有一些做投资的朋友,如果我去他的公司,我就会发现,他们把自己的制造业的研究团队,比如说钢铁研究员,有色金属研究员,很多都给砍掉了。然后即使是那种很大的公募基金,他们也会把自己的制造业方面的研究员跟削减,留下那些金融业、服务业、医药、消费等等等等,这个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说明大家对制造业的信心到现在,还是挺不足的。那么制造业给大家留下的一个印象是什么呢?大家都会觉得说首先是产品没有差异化,资产太重,然后没有护城河,竞争很激烈,然后外部宏观环境对制造业影响很大。制造业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存在的,但是在问题的背后,事实上至少我们对制造业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因为中国作为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没有制造业何来的服务业?何来的IT业,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今天我希望在第二届的论坛上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制造业的困境和希望的看法。
中国的制造业,中国制造在过去的20年里面,我们讲,如果我们把制造业的全球作为一个成本曲线来看,我觉得中国制造业一直都处在成本曲线的低端,我们分享了长达20年的人口宏利,但是这个情况现在确实在发生了改变。我在这里放了一张图,这张图应该很多看到过,这个是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我们以2014年为界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的适龄的劳动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那么我们在全球的调研当中,我们也会发现,就是中国现在的沿海的劳动力的价格跟美国的制造业的劳动力的价格大概也就比他们便宜10%到20%,这个数字也差距非常的小了。更何况就是说,如果我们跟美国比的话,我们的资源价格,美国的资源,比如说美国的原油价格可能是中国原油价格的60%,然后我们的资金成本也比它高个所以这个问题导致这几年大量的制造也流回到美国,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这个原因。如果我们跟印度比,我们就会发现今天在座有很多绍兴的朋友,搞纺织的,我们就发现中国的纺织业面临着两个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说中国的,如果我们讲棉花,棉花的价格是非常高的,中国是棉花的进口国,印度是棉花的出口国,在去年和前年印度的棉纺织的增速差不多有20%到30%,而且产能增进非常严重。但是中国我们的前景是很难过的,因为我们面临很高的人力成本和原料成本,而且我们的资金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第二个我们要面临的问题是潜在内需的放慢。因为中国的城市化率,如果我们用日本来比的话,现在这个阶段大概就是日本70年代的阶段,中国的城镇化率正在呈现逐步放缓的趋势。我们简单的看,比如说基建,我们看今天早上我被上海过来的时候,我的司机问我说走哪条高速公路,因为有N种选择,而且很多高速公路都很空,机场、码头这些重工业,确实我觉得缺口,包括在西部也是不明显的。如果我们谈轻工业的话,比如说我们在90年代和80年代我们看到说电视机的普及,然后这个空调的普及,普及率都低,但是现在我觉得在中国的每一个窗口背后应该都有至少三个以上的电视机。所以说潜在需求的放慢,也是我们不容护士的一个东西。可是在这些困惑背后,我们还是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在制造业方面其实还是有非常多的优势和潜力是可以挖的。我们经常讲说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劳动力、资本和生产率。劳动力,人口宏利已经过去了,我们要正式它。资本的事让政府解决,如果投资变慢,资本应该不会那么贵。但是我们作为企业家,我觉得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是生产率,生产率的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很多时候在过去企业家想要解决生产率的问题的时候,他会发现就是说我用于解决生产率问题的金钱在市场上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个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来讲一个很小的对比,我去年去看了一下美国的农场,我去了一个采摘蓝莓的工厂,我发现他们用机器来采摘蓝莓的,但是损耗率非常大,差不多100斤蓝莓可能会损耗掉20%,那么在中国,如果是一个蓝莓农场的话,像蓝莓这种其实挺贵的东西我们肯定用手去一点点的采摘的。但是我们去年的会深我们说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会普及得很快,今年我们确实看到农业机械化普及得很快,这里有一个公式,比如这个蓝莓100块钱,采摘的时候损耗掉20%,就是损耗掉200块钱,如果我的机械化跟劳动力的差价超过了200块钱,机械化就会变得非常明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我们认为在各行各业机械化的程度会非常高,那被这个我觉得至少在5到10年里面会弥补我们人口宏利所产生的这个弱势。在各个行业,比如我们去日本拉面店点餐是看不到拉面店为你服务的,你可能要在门口的自动点餐机上为你点餐,中国是很多服务员为你服务,将来我们会用机械化提高效率。这个问题在中国我们的劳动力的成本至少通过机械化在5到10年里面都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我们讲科技,科技的进步也会进一步的提高,模糊掉我们的成本的劣势,我不知道制药会不会被归在制药业里面,一般我们是归在里面的。中国现在哪怕一家非常先进的制药厂,它大概的科研的经费的比重大概在它的收入比重里占到6%到7%,但是在美国大概会占到20%。那么科研经费的投入就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模糊掉成本的问题。所以我自己觉得就是说,中国实际上目前制造业还没有到我没有办法可想,我觉得中国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然后另外我也想说,人口宏利跟人才宏利其实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你在城市里找一个保姆,现在一个住家保姆大概四千块,如果你找一个大学本科应届生大概也就是四千到五千块,这个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是不可思议的。我这张图是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如果看到这个数字我觉得至少企业家应该觉得,大学生会觉得很悲催,企业家觉得开心,我们有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可以被用,这个是在印度和东南亚是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个人才教育的问题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人口宏利虽然没有了,但是我们的人才宏利正在高峰的时机。
然后上面第三个我们要讲的是说品牌力、差异化和互联网。这个话题其实在过去,我们形容制造业,我们有一句口头禅说制造业是什么?就是资本追逐宏利,宏利消除宏利,就是资本追逐利润,利润消除利润,大概的意思是制造业总是一窝疯的,制造业总是在一个很不好的一个周期里面来回的折腾。但是我觉得在未来的中国制造里面的品牌,会非常的有价值,会非常的增加制造业的竞争力,而且会形成制造业自己的护城河。那么我可以举一个小例子,就是说我们讲说家电,家电行业从潜在需求来讲,我们说家电行业其实已经没有太高的增长了。基本上就内需基本上满足了,出口我觉得目前市场还蛮大的,但是也有点困难。一般我们会认为说家电行业可能是一个毛利比较低的行业。但是如果我们去看,比如说我们拿一张空调行业的报表看看,就会发现其实那些龙头企业他们的毛利率是非常高的,并且他们的产品的售价并不受原料价格的影响。我们讲空调的龙头企业格力电器(行情,问诊),我看了它的材报,它的毛利能够有30%以上,很难想象制造业可以把毛利率长期维持在这个层面,而且它可能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这个很有意思,比如你到一个店里面买一个洗尘器,中国买一个很小的手提的是200块钱,但是我在美国买过一个非常贵的2000块钱,就是因为第一我觉得它的品牌很强,第二它的发动机做得非常好,它的吸力强了一些,但是价格贵了十倍,这就是品牌的溢价。有了品牌我们就不能说制造业是同质化的东西,它是茶艺非常明显的。另外要讲互联网,互联网,所有的制造业企业家都要感谢互联网,互联网帮制造业的工厂解决了渠道问题,让渠道变得很便宜,同时让品牌的传播变得更快。所以品牌的溢价在互联网兴起以后就变得更加的有价值。我在来的路上,我看了一下手机,双11,双11有人搞了一个排行榜,双11卖得最好的是小米手机5.7亿,第二第三的是罗兰家纺,这个就是说品牌在全国的传播,我觉得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刚才我早上看到浪莎袜业的董事长讲说卖了五千万的袜子,可是五千万的袜子只不过在天猫开一个店,如果没有互联网你要到第一百货,什么店,你得付多少的费用,给他多少的利润,所以互联网是对制造业是非常大的利好。将来我们会看到品牌的力量因为互联网变得更加有价值。
这个是我列了一些中国的让我们骄傲的民族品牌。我随便讲,我们去印度考察的时候,我就看到印度的工地,工地上用的起重机全都是三一重工(行情,问诊)的,所以我觉得中国制造正在变得向品牌化发展,我觉得这个是对企业家来说是值得鼓舞的一个事情。
然后最后我讲一个,我们讲现在的市场,可能未来的十到二十年中国的市场可能会进入寡头时代和细分时代。什么是寡头时代?我们讲一个叫721法则,就是说我们会看到在各个领域,最大的那家龙头企业它的市场占有率可能会达到50%到70%,第二名可能是20%到30%,剩下的呢可能它通过一些差异化的经营,分享剩下的10%。品牌会变得更少,而且就是说寡头垄断的时代呢会到来。如果我们去超市,比如说消费者的选择,可能会变得更加的忠诚,它会忠诚于它的品牌。所以规模效益和先发效益会很明显。
然后最后我要讲一个是关于,我刚刚讲了美国的优势,也讲了印度的优势,我也很想讲讲中国的优势。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集群效益非常明显。比如说在广东,08年的时候广东搬迁了很多企业,他们都不是一个一个搬的,他们是一群一群搬的,他们是把上下产业链一起,比如从广东一下搬到内地去,因为这些产业集群在一起的时候它的成本是更低的,效益是更高的。目前我们在全球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形成一个很高的集群效益。然后中国非常大的内需市场也给了中国很深的市场深度。我们举一个案例讲说中国的金属冶炼,以前我们开金属冶炼的会议的时候都会说中国是全世界金属冶炼成本最高的地方,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展只是因为我们比较近,运费比较低,所以中国冶炼发展得很快。但是现在开一个铜的冶炼会,铝的冶炼会,你会发现中国的金属冶炼是全球最先进的。因为你在中国搞一个微创新,冶炼企业不是一个高科技企业,它是由无数的微创新集合而成的。在中国这么大的当量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微小的创新所带来的效益都是一个小的国家是不能比拟的。所以中国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就有大量的动力搞微创新,这个就是中国制造的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优势所在。所以我们不知不觉有很多的中国制造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
我最后想讲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来讲一讲我们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到底在哪里,我讲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理由,而且大家都觉得中国制造的高峰已经过去了,是不是它在发展的尾端呢?还是说我们还有非常多的发展的潜力。我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去年我休假到温哥华陪一个朋友看房子,大概我们看了十几栋房子,我发现每一个卖主都会跟买家说我这个房子是哪一个建筑商建造的,我发现听到的是一个同样的名字,就是说换句话说,如果是这家制造商制造的房子,你哪怕在20年以后,房龄可能已经20年了,你还是比其它的制造商制造的房子多卖10%的钱。可是在中国,我们在过去的研究当中,我们都是把建筑行业当做夕阳行业处理的,我们觉得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变慢了,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工程队,也不需要那么多铝合金的生产商,不需要这些东西。可是你看在发达国家,他们出现了一个这么有力量的一个营建商,它的品牌效应甚至可以穿越20年、30年,让它的消费者在20年以后依然能够比市场价格多卖10%。而中国现在还处于,如果你家装修房子可能还到市场上叫一个工程队的阶段,所以中国制造的潜力和中国制造的未来还非常的远,我们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所以谢谢大家跟大家共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