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American Networking Symposium(CANS)2004年会于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举行。R&D室南凯、罗万明、葛敬国、王金一4人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南凯、罗万明和葛敬国分别作了"Scientific Data GRID on NGI CSTNET"、"IPv6 Technologies"和"New Internet Architecture"的报告。这里就此次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相关感受和建议作以下总结。
(一) 会议背景
中美高级网络技术研讨会(CANS)已成功地举办了四届,历届会议分别简单介绍如下。
第一届会议1999年1月10日至14日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举行, 由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美国马里兰大学主办,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等单位协办。中美双方与会代表共100余人,会议主席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副校长Dr. Don Riley和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教授。会议特邀Douglas E. Van Houweling、Donald R.Riley 作大会发言。第二届和第三届会议分别于2000年5月26日至28日在中国北京和2001年3月12日至14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主要组织单位是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两次会议都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前教育部副部长韦珏任大会荣誉主席。会议并特邀Internet2主席Douglas E. Van Houweling和有Internet之父称号的Vinton G. Cerf等著名专家为大会作了专题报告。韦珏副部长在北京会议的闭幕式上作了重要发言。两次会议的中美双方与会代表都达到200余人。第四届会议2002年8月21日至23日在中国上海举行,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前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担任大会荣誉主席。来自中美双方的1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分别针对网络技术和应用的研究和发展等技术热点问题作了技术报告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与讨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议的议题和规模不断扩大,与会代表不断增多,极大地促进了中美两国在网络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 会议内容
会议于2004年11月30日上午开幕,在历时三天的议程中,就多个主题展开讨论,包括:光网络、基于网格的基础设施和中间件、网络安全和威胁保护、高清视频及协同工具、网络管理和控制、网络Qos和端到端性能、网络协议、无线和移动网络、视频音频服务、基于e-Science的数据密集型应用、混和网络等。
在会议中,南凯做了题为"Scientific Data GRID on NGI CSTNET"的报告,详细介绍了科学数据网格的设计、开发和部署情况。葛敬国做了题为"New Internet Architecture"的报告,描述了互联网沙漏模型以及面向新兴应用时当前网络的不足,并且讲述了当前互联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新建网络体系结构创造了机会。罗万明做了题为"IPv6 Technologies"的报告,对于在IPv6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实践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v4和v6的转换、v6网络的部署实践等。
(三) 感受与建议
此次会议的代表主要是来自中美网络方面的科研和教育人员。会议介绍了网络方面已有的成果、正在研究的内容以及网络的发展动态和方向。互联网络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改进和变革两种方式。IPv6的出现可以理解为一种比较大的改进,对互联网结构和协议层次没有影响,并可更好的适应新应用的需要。在传输层,TCP的改进也得到了深入研究。另外对于充分挖掘网络的潜力,涌现出了网格技术,来支持大批数据共享和大范围协同工作。对于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为了支持上层应用的不断发展,光网络和无线移动网络得到深入的研究。各国间网络技术的交流日益加强,并通过建立专用网络增进科研人员的技术交流。
对于网络方面,我认为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进行基础性研究。比如:网络结构,网络协议等等。
R&D室 ***
2004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