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02 Created with Sketch.

帐篷酒店

自2005年以来,中国酒店业发展迅速, 随着人均可支配财富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家庭把目光投向了度假生活方式。顺应这一需求,众多的度假酒店在风景秀美的区域建设起来。而酒店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对生态环境造成重要压力的因素,尤其是在人烟稀少的生态敏感地区,能源的消耗与污染排放成为首要问题,以及在大兴土木建设中的碳足迹更是让我们为美好的自然环境感到担忧与惋惜。

 

 

设计说明 :

本案选址于湖南衡山县南山村,基于衡山地区特有的宗教文化环境以及中国南方地区的地域特点,设计方案致力于将酒店打造成"隐居""灵修打坐"为主题的奢华帐篷会馆,为酒店的客人提供一个远离都市喧嚣,免受外界俗物打扰,静心禅修和悟道的幽然天地。方案主要致力于从四个方面构想"灵修"帐篷酒店:

 

1, 服务和运营方式上,采用会员制和VIP制,入住旅客需通过网络预订并全额付款,在预订系统上选择帐篷客房在基地上的位置、自己喜欢的植物、动物,从而使酒店为每位旅客建造独一无二的帐篷客房。入住的旅客在酒店内除非紧急情况,禁止使用任何通讯设备。在旅客离开酒店时,旅客甚至可以打包帐篷带回家。住过的帐篷客房则通过拆分回收利用或者重新成为基地的一部分。

 

2,酒店主题上,以灵修打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基地的宗教环境,结合佛教和道教的修禅、悟道,使旅客体验地道的宗教生活方式。分析道教和佛教教徒的的日常生活,以灵修打坐、讲经授道、习武强身、务农体验为主,为旅客设计一天的活动安排,并结合基地具体的地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所。

 

3,作为灵修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酒店致力于经营生态的务农场所,发展基于本地动植物体系,具有完整食物链的自给式生态农场。使旅客不仅能通过务农体验宗教式的田园生活,又能在酒店品尝到本地物产的优质的素食。在生态农场的建设上,模糊人工的农场和原有的基地生态区域的边界,使两者相互融合。酒店的入住量完全由生态农场的供给能力决定。

 

4,设计"肆能帐篷",即可移植、可折叠、可适应和可回收。可移植:帐篷在搭建前首先在基地的培育场地培植入住时选择的个性化植物,随后在客人选择的地点移植植物并最终搭建帐篷;可折叠:帐篷以竹框架、油纸槅扇和钢节点构成,从内到外三层的竹-纸-竹结构都可以折叠,从而方便运输,回收和打包回家;可适应:酒店具有不同功能的帐篷以及不同组合的帐篷聚落尽最大可能满足客人的个性化入住要求;可回收:处钢节点外,所有材料都可以回收利用。

 

 

设计说明:

 

该方案选择的基地位于北京八达岭长城,不仅在世界文化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因为其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色,与"帐篷酒店"的概念相得益彰。

 

我们将酒店的生态、自然、便捷为出发点,围绕"绿色的生活方式"核心,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并把自然的变化融入生活方式的变化。

 

对未来酒店憧憬

 

过去的"使用者"几乎与自然环境共存,但现今已渐渐迁往高楼林立的住宅区。估计在2030年后,会有60%的人居住在城市里。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们将越来越向往城市外的自然生活。因此,居住在帐篷酒店对于未来的人们是一个全新且无法取代的旅程。

 

设计特色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最大化自然的影响力

颠覆以往城市酒店豪华却封闭的形象,我们尝试把厌倦城市生活的人带到户外,享受自然。室内空间面积最小化,帐篷取代传统的屋顶。帐篷本身灵活、透光,可以把建筑周围的环境引入室内,创造不同于混凝土结构物的居住体验。房间单元、大厅及餐厅皆有平台与户外连接。因此酒店的设计致力于顺应环境地形拓展帐篷帷幕下的活动空间,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空间氛围。

 

2.跟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确保帐篷酒店无论在北京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都舒适宜人,同时也为了节约能耗,采用"半地下"的方式把酒店嵌入山体中。随着北京的四季变化,使用者根据需要开启、半开启、封闭帐篷的方式调节室内的微气候,冬季还有为使用者准备的与帐篷结构相结合的火炉。

 

3.生态的材料

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我们在设计中避免使用混凝土。设计山体中的部分采用两层石材的墙壁抵抗土壤压力及阻隔土壤的湿气,同时在墙壁间留出缝隙使土壤中的水可排出。地板家具采用木结构。帐篷以半透明织布材质为主,避免使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地下室的结构采取钢结构,过程中可减少二氧化碳产生。所有材质皆为生态环保,并可反复利用。

 

 

 

设计说明 :

 

"22间(LOT22)"的区域总体规划提出了一个生态帐篷酒店的新模式,新的度假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全系统生态模式,低能耗的理念贯穿着整个建造过程。

 

利用快速成型科技3D打印技术的优势,帐篷酒店的每一个居住单元都由在现场3D打印而成。这样的建造方法让这个帐篷酒店更易移动、便于建造,并且对周边环境不会造成永久性的影响。在总体布局中,有三个不同的区域围绕着22间帐篷的分布而展开。 动感的水纹流线型景观设计采用源于自然的元素---由沙子、砂砾、木屑组合而成的图案为所有居住单元营造出自然的基地。这22间特制的帐篷坐落在基地的东北和西南周边部分,这样既能够充分得到的日光,又能够保护大面积分布于西北方面的林木。

 

酒店的主建筑坐落于整个基地的中心,明确可见,并与所有居住单位保持步行的距离。它配置了一个大堂、接待、酒廊、餐厅、雪茄吧与露台。在这个生态整体系统之中,自然环境成为与众不同的度假体验。随着季节变化,四季景致迥然不同,多变的林地气候和植被使得整个地区呈现出各种丰富的景致。春风和煦的春天,光影斑斓的夏季,绚丽多彩的金秋,舒适而不失游戏情趣的多雪冬季,在这"22间"成就了一个高格调的终极旅游地。帐篷的设计采用最简单的形态,但其表面独特动感的图案极富特点,具有很高识别性,环保材料结构有利于未来的可持续环境生态。"与世无争"是"22间"的空间与造型立足于世的态度,即与周边的自然环境高度融合成一体。"22间"定位为高端的设计酒店,可以适应任何季节,并便于建造,糅合当地文脉,激发出新的休闲方式。

 

 

设计说明 :

 

长城,跨越人类历史2700年,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与历史的变迁。

 

作为农耕文明和游猎游牧文明的分界,它因战争而生,因和平而终,如今已成为承载历史文化和象征民族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到长城非好汉,君临城下,汉关秦月,如何体现"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场地精神?

 

基地东高西低,一段土边长城的残垣断壁延续于西侧山脉,中部开阔,向南望去隐约可见远处的八达岭长城。于是我们将帐篷酒店置于土边长城对面山林之中,极目远眺,与长城展开一场时空相隔的对峙与思索。

 

一、环境

我们希望保留土边长城周边荒野的原貌,但在帐篷周边有序列的种植白桦树,白桦树作为北方游猎民族赖于生存的树种,笔直俊美。帐篷酒店依山就势,布阵其中,自下而上分为体验、居住、静修三个功能区域,马道相连。进可,胡服骑射,感受兵戈铁马豪迈,退则俯瞰全景静悟空有反躬自省

 

二、体验

重拾古代君子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让下榻者体验文韬武略的修养,感受英雄气概,鉴古明今,继往开来。

 

三、居住:

1.借鉴游猎游牧民族住宅的便于拆组和农耕民族住宅的稳定舒适,桦木结构,榫卯搭接。

2.架空表示对场地生态的尊重,亦如烽火台般登高望远。

3.夯土为墙,拾梯而上,历史触手可及,上部变为壁炉,为帐篷遮风取暖。

4.平台为对话而生,出挑深远,沧海桑田,尽收眼底。

如果您对以上内容感兴趣,请猛戳按钮留下需求,我们会安排资深顾问与您联系洽谈合作!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咨询热线 申请试用
欢迎申请试用

提交成功

提交成功

您的信息提交成功,客服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如要尽早得到回复或随时发起沟通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客服:31小蜜蜂

关注客服:31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