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于5月8日发布了其对2016年全球国际协会会议市场的报告。其中国家和城市举办国际协会会议的数量的排名总是辣么的引人关注的。结合2016年的ICCA数据,我们观察到以下三个现象:
现象之一:美国城市比中国城市举办会议更平均
正如网名叫“小V”的小伙伴敏锐的发现,美国2016年举办了934个国际协会会议,排名全球第一,但是美国的城市没有一个进入全球前20强。全球前20强几乎被欧洲城市占据。亚洲只有新加坡(第6)、首尔(第10)、曼谷(第12)、北京(第15)、香港(第19)进入前20名。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弱政府的美国在举办国际协会会议的城市上的分布比较平均,不存在一城独大的现象,表现出一种自由市场特有的去中心化趋势,这也说明了美国各城市之间的实力分布比较均衡,说明美国不是只有一个北京。
(以下几张图表都是小V做的,在此感谢!)
现象之二:中国内地二线城市在崛起
2016年,中国内地的城市除了北京和上海在全球的排名比较靠前之外,其余城市上榜的也有12个(ICCA只统计举办了5个及以上会议的城市),因此厦门、大连、长春三个城市,因都只举办了5个会议,处于垫底位置。尽管大多数上榜的内地城市会议数量不超过20个。但是以我10年来的观察而言,这是很了不起的进步——10年前上榜的不足5个,说明了广大二线城市在崛起——越来越多二线城市开通了国际航班、新建了多功能的会展中心、投入了更多的科研经费、学科实力在加强。
通常而言,中国内地城市,如果满足三个条件一般都能上榜:有国际航线的机场、有985/211高校+中科院的院所3个及以上、人口800万以上。因为人口基础大说明市场广,商业赞助有把握,有知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说明学术实力强,有能力支撑当地的学会发展。
现象之三:ICCA开始重视能外包市场化服务的会议
尽管ICCA所定义的国际协会会议是轮流在三个以上的国家按照一定周期定期举办,且与会人数50人以上的会议,但是并不是这样的会议都被收录在库。但由于这样的会议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主办的,因此,近年来弱化了此类政府会议的搜集。比如,根据Becky——负责上海市ICCA数据申报的负责人称:“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于2016年在上海举办,尽管条件符合ICCA标准,但是并没有收录在数据库,因为主办方是世卫组织(WHO),属于国际政府间组织。”据ICCA解释是此类政府或国际间政府会议的指令性很强,一般很难通过商业竞标获得服务。ICCA的目的是越来越重视流动性和市场化程度高的会议。在此代表会议圈的粉丝们感谢Becky坚持向ICCA提交会议数据,提高上海排名的贡献!——那些数据统计做得好的城市排名自然高很多。
除了上述三大观察发现之外,我还发现有以下三大趋势:
趋势一:国际协会会议每十年翻一翻
根据ICCA数据不难发现,国际协会会议的数量每十年翻一倍(最近也有国际同仁先于我发现相似的规律)。比如十年前的统计水平ICCA只能监测统计6000个会议(尽管10年后显示10年前实际举办了8000场),而2016年已经收录超过12000个会议。这就是摩尔定律在会议领域的表现特征。为什么协会会议的摩尔定律是10年翻一翻,而不是每18个月翻一翻呢?我想主要原因是:新学科的产生速度没有那么快,新技术的应用怎么说也要七八年之后做才能成熟,新的会议只有举办三次(届)以上才能进入ICCA的统计目标。所以,很显然会议数量增长的摩尔定律要慢一点。但是会议行业的摩尔定律究竟有没有一个顶呢?这个还很难说。但是必须肯定的是,会议数量在增多,但是会议平均规模必然会减少,250人以下的会议是增长的生力军(坏消息就是250人以下的会议主办方自己就可以搞定,不需要外包),因为亚文化群体、细分行业越来越精细化,因此会议人数规模将减少,比如你新开一个AI人工智能的会议,全国就那么几十号人可以公认为专家。
ICCA首席执行官席孟廷提出,协会会议新的形式已经出现了,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社群会议——即科学家和医生群体自己设计和主办的世界顶级的会议、节庆活动。线上讨论转移到了线下面对面的交流。甚至公司会议也有社团化趋势——将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投资人、用户、学术机构混合在一起,模糊了盈利与非盈利的边界。
在举办会议的频率上,一年一次以及两年一次的会议占主导地位,然而自2010年以来,一年一次的会议、一年两次、一年多次的会议有稳步增长的趋势(长周期的,三年及以上的会议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说明了举办会议的频率在缩短。也说明了技术进步在加快,科技进步推动社会高速发展。同时也说明了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协会会议并没有受到影响,且越来越频繁,说明了社群经济和协会经济的能量很大,也说明了协会会议比公司会议和政府更抗风险——不管经济形势如何,一年几次聚会还是必须要的。
伴随上述这个大趋势——因为250人的会议是主体,可以看出在酒店和学校举办的会议增长较快,远远快于会议中心的增长。当然,另类场地举办的会议也有明显增长,说明所有类型的会议场地都有生意的增长,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现象而不是帕累托最优(市场份额增大了)。
趋势二:技术和科学类会议增长较快
尽管10年来,论数量而言,医学会议始终稳居国际协会会议的第一,其次是技术类、科学类、工业类、教育类等一共25类。但是若把技术和科学作为一个整体,那么科技类则远远多于医学类。且总体而言,科技类会议数量的增长速度稍快于医学会议的增长。为什么呢?我想原因恐怕是在当今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之中,大云平移、人工智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产生了许多的专业领域,与此同时科技和任何传统行业相结合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学会,比如互联网+,任何行业都有“互联网****协会”(可以把“*”号替换为任何行业),其他的例子就不举了。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兴起了科创大潮过程之中,所谓创新就是寻找各行业的交叉点,深圳处于创新创业的前沿,对于此类活动的交流需求越来越多,此类会议此起彼伏,比如深圳去年申办引进了“第十二届全球微观装配实验室国际年会(FAB12)”,所以我们会看到深圳的排名也明显上来了。
趋势之三:付费的收入稳步增长
尽管平均每人的注册费单价较十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增长,但是会议的总注册费的收入增长了50%,会议的总开支也增长了50%。说明了付费参加协会会议的人多了,所以会议的收入增长了。另外,由于协会会议是非盈利的,所以增长的收入基本上用于增加的开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协会会议的特点就是一部分有限的注册费,再加上部分赞助费。80%的会议收入靠赞助是全球不变的趋势。
ICCA的数据排名往往成为一年一度新闻稿的热门,但是ICCA提醒会员在根据ICCA排名编写新闻稿的时候妥善使用ICCA的数据,做到以下“七个不”。
感谢ICCA首席执行官席孟廷十几年来对中国会议业的支持,他是一个非常谦逊、热心、公正、gentleman的英国绅士。放一张他的高清照在此吧!
第一个不:不要单单写ICCA排名
ICCA建议,在写新闻的时候可以为本地的目的地、机构做一个免费广告。借助排名,通过植入目的地的核心品牌价值、新口号、会议大使项目,来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巧妙地回答你们的名词为什么提高了。应用某一个会议大使的话,会更让人感兴趣。使用高精度的照片,人们对照片更感兴趣。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
第二个不:哪怕排名跌了,不要忽视成绩
当目的地城市的排名跌了之后,媒体更感兴趣下跌的原因,当记者问起来,要注意回答媒体排名下跌的质疑,准备好如何回答。
第三不:如果是一个小众目的地,巧妙发现排名
如果你在一个小众目的地,你需要更有创意的准备新闻稿。比如,是否你们举办的会议数量不多,但是人数特别多?你们是否更适合举办某一类领域的会议,因为这是当地的学术地位决定的?你可以提你们的在全国的地位,兴许进入前十名了呢?如果按照与会总人数进行排名是不是取得更高的名次。
第四不:不要仅仅关注排名,而是提供全景式信息
需要教育记者们正确认识ICCA的排名,ICCA仅仅代表协会会议市场的排名,还有很多细分市场的会议没有包含进去,只不过ICCA在国际协会会议领域做的比较好,再加上国际上缺乏其他会议统计数据,所以ICCA数据往往被夸大的以偏概全。ICCA数据每年都在变,因为许多新发现的会议会不断地增补进去,所以一个特定城市特定年份的排名往往是变动的,ICCA的排名以每年4月底搜集的信息为准。ICCA坦言,只有80%的国际协会会议被统计进来,所以并不是完全准确的。
协会会议是长期生意,所以要看长远。创造自己的统计数据,比如在全国的排名,在政府、公司会议市场的优势。
第五不:不要仅仅关注旅游相关的硬指标
不要仅仅关注会议带来的客房数、差旅花销。而是要看到协会会议的迅猛增长对于本土利益相关方带来的间接回报。会议的社会效应往往比经济效应更重要。
第六不:不要忽视了面向协会的推广机会
ICCA排名让会议主办者了解热门的会议目的地,便于作出参考决策。因此,ICCA排名是向6000个协会会议主办者推销目的地的好机会。
第七不:不要忘了免费的宣传渠道
ICCA会帮助你扩大新闻的传播。ICCA公关工具包是面向会员的有用工具。包括:媒体数据库、为会员发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