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看到Michelle Bruno的这篇文章(WHAT WILL WE CALL FACE-TO-FACE MEETINGS NEXT?),又“惊”又喜。“惊”的是会展业真的需要变革了(惊字打引号,是因为对变革的预期一直在那里,改为“急”可能更合适),尽管当下的疫情仍然扑朔迷离但不会长久;喜的是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业界同仁们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且自己的一些想法得到了证实。
昨天下午,在会展与产业专场论坛结束后,和两位嘉宾短暂交流了一下。大家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但传统会展公司的确需要转型,不过老板思维、员工结构等都得跟上。另外,此时,这个领域的后起之秀会有大作为。
好了,文章我就直接poll上了,也不做任何评论(尽管我认为要改一个行业的名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文中提出的问题,值得继续探讨,这事关我们对未来的设想。
我始终相信会展和活动产业会越来越好。
王春雷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称呼面对面的会展?
第三方、面对面的会议行业在设计上已经把自己置于一个孤岛中。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冷漠、现有的基础设施或缺乏令人信服的变革动力,它已经形成了一种优越情结(superiority complex)。
与此同时,另一种环境也出现了,这得益于互联网,在这里,个人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学习、交际、建立关系和交易。数字环境和现场活动平台之间是竞争还是补充只是角度问题,因为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愿意在网上联系和/或进行业务交易的公司和个人要比那些愿意亲自在现场活动中这样做的公司和个人多得多。
所以,如果我们囿于单一的意识形态、商业模式或交付系统,而忽视网络空间目前蓬勃发展的巨大潜在客户群,我们将把业务抛在桌面上,从而阻碍会展行业的发展,并对现有客户造成伤害。
所以,我们没有退路:
投资于战略,而不是技术。我们这个时代的战略是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学习、社交和交易业务的两个维度——物理的和数字的,不再相互排斥。现场活动行业越接近于对产品和服务交付地点的不可知,就能越快地利用不断扩大的客户群带来的巨大潜力。
采用新的指标。如果继续使用一维的度量标准来表征和衡量会议行业的增长,如净平方英尺、参展商数量和/或出席人数等,而忽视新的多维现实,我们就会低估数字观众(digital audience)的潜力。新指标,如印象、在线出席人数或社交网络的规模,可以极大地提高线下活动的价值、感知和机会。
其实,在实体场馆内提供信息、社交机会、销售线索和服务,是面对面会展行业的差异化选择,而不是其独特的价值主张。
如果这个行业选择迭代,它就必须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所处的行业应该而且已经与以往截然不同了——是一个利用我们所拥有的新设施的行业,并对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更广阔的视野。
如果我们不希望人们认为我们是一个交付系统(delivery system),我们就必须突破只提供面对面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模式。
这个行业需要一个新的名称,一个能够说明其真正差异点的名称——对特定业务垂直领域(business verticals)的深刻理解以及在这些垂直领域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地提供教育、社交网络、销售、服务和社群的能力。
那么,你觉得新名称应该叫什么?
资料来源:
Bruno M. What will we call face-to-face meetings next?[EB/OL]. https://www.eventtechbrief.com/top-stories/what-will-we-call-face-to-face-meetings-next, 2022-09-18.
彩 蛋
上文倒数第二段,和我在《中国会展业发展:前沿问题与创新策略》(该书第2版将于2022年底出版)中提出的一个框架一脉相承:
图1 会展/活动内涵的VC-SEEDS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