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墨家书 反映会展业承压
3月30日,上海华墨展览服务公司董事长王国平给员工写了一封家信。信中说,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之际,本是公司业务火热、各位伙伴奋斗之时,但天不随愿,阴霾笼罩大地两年之久的新冠病毒卷土重来,向我们发出重重一击,一切仿佛回到2020年初。在信中,王国平预计2022年办展的窗口期大概在6-9月。他鼓励全体员工坚定信念,蓄力待发,共克时艰,砥砺前行。
华墨现有员工超过800人,在全国63个城市办展(主要是“华夏家博会”和“华机展”),2021年展览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营收超过5亿元(在疫情来袭的不利环境中,2020、2021年营收仍保持了大幅增长)。作为大型民营展览公司,尤其是近两年业绩逆势上扬的会展主办方,身居上海的王国平对2022年会展业的走势给出了严峻的判断。
上海防疫 线下展会面临困难
今年春节后,特别是进入3月以来,由于奥密克戎病毒的高传染力,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大范围发生,上海、吉林情况尤为严重。全国线下会展活动基本告停,多地展馆被征用建设方舱医院。基于上海疫情仍未现拐点,我认为6月难以恢复线下会展活动。
设有5万个病床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
上海是中国会展业重镇,2019年展览面积达1941万平方米,占全国的13。其展览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超过200个(其中,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展会超过40个),为全球之最。
由于疫情影响,2020、2021年上海市展览面积分别为1107万平方米和1086万平方米,较2019年分别下降57%和56%。预计今年的情况差于2021年,展览面积还将萎缩。
移址复展 应成为战疫选项
建议上海业已停办或尚不能确定举办的展会,移址其他城市举办。理由如下:
——在疫情环境下,会展业既要为国民经济稳增长的大局服务,也要为自身存活拼搏,因而决不能“躺平”。对于会展业而言,不能线下举办,整个行业就失去了动能。
——凡实现线下举办,就有了现金流,前期投入就有了回收。即便营收减少,甚至项目经营亏损,也好过营收落空,投入打水漂。
——凡有复展安排,便可与客户沟通,维护关系,保持黏度。在此过程中,项目团队就不至于无所事事。
——上海之外的其他城市,恢复线下聚集性活动的时间必将早于上海。其中二线城市大型展馆的档期较上海充裕,租金更明显低于上海展馆。
当然,移址复展将遭遇许多问题,诸如参展商是否愿意、观众如何邀约、运营如何对接,等等。但无论如何,恢复办展将明显好过项目取消。因此,只要意图明确,措施有力,再多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记起励展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张岚讲的故事:因东京奥运会征用展馆作为比赛场地,失去了东京展馆的日本励展公司决定将既有展会移址京都。公司员工认为:早想开发京都市场,此次转战可能因祸得福,未来再回东京,还多了京都的项目。这种积极应变的精神状态值得学习。
主动承接 谁家捷足先登
我认为,与上海高铁往来在半日之内、拥有超大型展馆(室内可供展览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城市,具有承接上海展会的优势。
这些城市的展馆(包括会展办、会展集团)应主动联系上海展会主办方,并提供配套服务,尤其是申请疫情防控行政许可的服务。如这些城市政府能将移址举办的上海展会视为引进的巡回项目,给予适当补贴,那就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