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02 Created with Sketch.

国际会展科技之中的印度派


印度国家旅游局的口号是Incredible India(直接翻译是:难以置信的印度,文雅一点就是:神奇的印度,贬义一些就是“这就是印度”)。


印度是神奇的,为了凑足今天的写作内容,先抛开今天的主题聊聊印度(因为标题的核心观点一句话就可以写完)。本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聊聊印度的影视文化;下半部分聊聊印度的会展科技(印度电影往往是分为上下场的,所以我们的写作遵循上下场)。


上半部分:印度的影视文化之我观


我对印度的了解得益于影视和音乐作品。


印度音乐中那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波浪形,曲线形,甚至螺旋式的音乐进行,余音缭绕,婉转曲折的西塔尔,维纳琴声和呜咽欲泣的笛声,无穷无尽,各式各样的滑音,装饰音,强烈而音色多变的鼓声和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多民族多文化风情画,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我看过很多宝莱坞的电影,比较流行的有两类:爱情类、复仇类以及爱情+复仇类,歌舞是永远少不了的旋律。爱情和婚姻更是少不了歌舞:歌曲如泣如诉,但舞姿夸张动人,动作和眉头很夸张,有时候可以说简直就是在调情。通常的情节是这样的:在风景美好的大山或者草坡上有一男一女,而且他们模样俊美(肤白貌美高种姓的雅利安人),几乎就是波斯美女。女神穿的几乎都是纱丽长衫,年轻女孩穿黄、红、绿、蓝四色最多。


通常的爱情歌舞情节是这样的:女孩在前面边走、边舞边、唱歌,男子在后面尾随之,也是边舞、边唱;女孩在前面时而停下来反顾后面的男孩,或羞涩、或含情脉脉或“引诱”之,男孩在后面追,似乎距离永远保持得那么远,永远追不上,即便偶尔男孩还是抓住了女孩的手,女孩在男孩的臂弯里突然一个旋转转身,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又飘然而去,如此往复,五分钟之后,进入剧情,才是他们的对话。我们比较熟悉的歌曲有电影《情字路上》的主题曲《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


爱情的情节似乎不太复杂,重复着几千年来的爱恨情仇。一般通常是一方家里是富贵人家,社会地位很高,另外一方家境贫寒,似乎以男孩贫寒较多(《宝莱坞生死恋》是男方家境优越)。男孩女孩间的爱情常常遭到富有一方家庭的强烈反对和嘲笑,男孩子很有自尊,不忍心被伤害,想要独自离去,由此产生了上述的舞蹈情节。有时候女方家里虽然勉强答应了婚事,但是在婚礼上给男孩白眼,或者婚后又闹出很多生死别离的故事,剪不断理还乱。印度的等级和种姓观念深重、贫富差别大,因此爱情的悲剧也常常因此而来。印度爱情电影的结尾通常是戏剧性的,比如,强势的家庭终于屈服,或者通过一些震撼的事情感动了强势的一方,情至深处泪如雨下,喜极而泣;又或者是终究相遇,比如《爱无国界》的重逢。以至于婚姻的场面是如此宏伟壮观、五颜六色、金碧辉煌、流光溢彩。


第二个电影主题往往围绕复仇,而这些复仇的主题又通常和爱情相叠加,例如《1942,A Love Story》,《复仇的焰火》等。经典的复仇情节通常是这样的:往往发生在小镇上和山寨部落里面,一个年轻人独自前往单挑恶霸,往往被打得大败,鼻青脸肿。后来继续前往复仇,小镇上的居民听到风声赶紧关门回家,街上静悄悄的。居民们从门缝里面往外偷窥。年轻人在和恶霸单挑的时候,恶霸由于太自信或者碍于面子,通常让自己的随从在旁边观看。刚开始还确实是恶霸占了上风,经过一段时间,小伙子找到了恶霸的破绽或者法门后,年轻人开始反转占了上风,某一刻,不知不觉中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随着年轻人越战越猛,吃瓜群众的正义感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有同情心,最后恶霸的胡朋走狗和微观群众发生了群殴,打手们往往大败而归。


还有一种情节是,眼看这个年轻人就要被打死了,但是曾经被年轻人搭救过的人率领他的同伙火速赶到,打败了恶霸,然后悄然离去。再或者经过数年的艰苦历练,年轻人终于除强惩恶,平冤昭雪。


除了爱情以外,在复仇电影中亲情,尤其是母子深情的故事情节很受人感动:故事里面母亲往往双目失明或者有其他不幸,儿子往往会被恶霸打死打伤,或者母亲被打死打伤或者下落不明。这个时候要么儿子离奇的复活了,打败了恶霸,再或者是儿子在印度教堂里向湿婆女神或哭诉、或祈祷,甚或是抱怨老天的不公,有点像我们的窦娥冤“中:天也,你不知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地!”旁边的民众无不动容。哭诉到悲痛处真的感动了女神,女神显灵了,女神派她的坐骑(比如老虎)出面赶跑了恶魔,救出了母亲,最后母子团圆。


爱情和复仇电影在印度这种传统深厚、种姓隔离、人际关系复杂、法制建设相落后的国家来说相当受欢迎。越是等级差别越大,造就了各种悲欢离合。


2006年我曾到访印度,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可以说,印度还是值得去一次的。这里的人民还是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我也曾写下了十余篇印度的散文作品,在此不表。


下半部分:国际会展科技中的印度派


当一个现象发生一次是偶然,如果连续发生好几次,根据归纳法,那就一定有其原因。


这不,如果经常研究会展科技,或许您也如我一样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几家著名的国际会展科技企业的创始人、领导人均来自印度。


首先不得不说国内会展科技界耳熟能详的,总部在美国的CVENT(NASD: CVT),CVENT的创始人Reggie Aggarwal就是印度裔美国人。Cvent去年年底在纳斯达克上市,而此前于2013年在纽交所上市(2016年私有化退市)。

图片

(Reggie Aggarwal)


其次,就是去年B轮融资融资1.25亿美元的虚实融合会展平台Hubilo(胡比洛),Hubilo的CEO也是印度裔。Hubilo成立于2015年,与Cvent不一样的是,Hubilo的总部在印度哈迈达巴德,后来印度总部搬迁至班加罗尔,美国总部留在了在旧金山。


Hubilo的创始人是Vaibhav Jain。

图片

(Vaibhav Jain)


Jain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仰慕其他几位印度裔科技大佬,包括萨蒂亚·纳德拉(微软全球总裁),带领微软成功完成了产品和文化转型,还有一个是是第一个在纳斯达克实现SaaS公司上市的印度人Girish Mathrubootham。对了,Jain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


第三个,就是总部在美国特拉华州Lewes镇的融合会展平台Airmeet,Airmeet的创始人Lalit Mangal也是印度人,Airmeet在上个月也刚刚完成3500万美元B轮融资(累计是5000万美元)。创始人Lalit Mangal毕业于号称印度的麻省理工的印度理工(IIT)。


图片

(Lalit Mangal)


最后,印度还有一家并不出名,成立于2016年,总部在印度钦奈(金奈,清奈),但是成长蛮快的名叫HexaFair的会展科技企业,这家企业网站的SEO做的不错,网站排名蛮高。


如果说Hexafair名气不大,那么总部在英国的Hopin(霍平)就是比较出名的一家双独角兽企业。hopin的创始人虽然不是印度人,而是中东的黎巴嫩(国家持续处于动荡之中,国民四处流散),创始人名叫Johnny Boufarhat。


以上,这些最近冒出来的一些比较出名的,市值规模比较大的会展科技企业都是印度人创办的,是偶然吗?全球有超过1千家会展科技企业,这几家比较冒尖的几家均是印度人、中东人创办的,或许有其必然性。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也看了几本关于硅谷的作品。硅谷不缺聪明人,纯欧美人的科技创业往往选择一些风口行业或者是比较容易赚钱的行业,比如金融科技fintech,生物科技biotech等等。会展科技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比较辛苦,见效比较慢(行业比较分散,形成头部聚集效应的时间相对会很长),哈耶普斯麻的毕业生一般都不会选择这个创业赛道。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老早在澳洲的7-11便利店,开店的以印度裔和华裔比较多,白人吃不了这个苦,他们要享受生活的。那么,转换在科技领域,印度人选择了一个与白人竞争并不那么激烈的赛道是有其原因的——印度人与中国人一样能够吃苦,有耐力。


第二个原因是,硅谷印度裔人脉的溢出效应,印度裔比华裔因为多种原因,更容易爬到高位,而且印度裔普遍比华裔更容易抱团,这些印度初创企业在硅谷奋斗,很容易拿到同时在硅谷取得成功的印度裔高管的青睐和重视,比较容易获得融资背书。


第三个原因,还没有找到,请留言帮忙想一想(找不到三个原因,这篇文章是不完整的)。


华人呢,当然也有牛人,比如风头正盛的ZOOM的创始人Eric老袁。但Zoom严格意义上而言还不算是会展科技,属于通用通讯科技。


对了,印度这个月开始人口总量正式超过了中国。


wecom-temp-98c9559f0945d5547e092e84cd74a033.jpg

如果您对以上内容感兴趣,请猛戳按钮留下需求,我们会安排资深顾问与您联系洽谈合作!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咨询热线 申请试用
欢迎申请试用

提交成功

提交成功

您的信息提交成功,客服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如要尽早得到回复或随时发起沟通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客服:31小蜜蜂

关注客服:31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