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们
一直说活动是一种影响力工具,和JCET前任主编George G. Fenich教授相识是源于活动,之后能成为好友,除了志同道合与合作,也得益于多次活动提供了机会。2008年,时任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展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邬适融教授组织“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论坛”(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主办),委托我协助邀请几位国外演讲嘉宾。在乔治·华盛顿大学(GWU)Larry Yu教授推荐下,我先后联系了美国著名会展学者Patti Shock教授和George Fenich教授,最后Fenich教授夫妇俩得以成行(同时应邀来上海的还有澳大利亚的Charles Acordia教授)。
之后,我们在中国举办了第一届MBECS培训班(第二届、第三届分别在中山大学和海口举办),协助JCET和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联合主办了首届国际会展与节事学术沙龙,两次在PCMA年会、一次在IMEX Frankfurt上相遇,我还主译了他的一本经典教材(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年暑期,George Fenich教授发邮件告诉我他和太太将到海口举办第三届MBECS培训班,不知是否有机会见面。记得当时自己正忙一个项目,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果断买了机票飞到海口和他们夫妇俩见了一面,于是有了下面这张珍贵的照片。

会展行业的一本经典书籍——《会展业导论》(第4版)
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见证。
活 动
活动管理知识体系究竟有什么用?
2012年,国际会议专家协会(MPI)组织相关人员开发了会议与商务活动能力标准(The Meetings and Business Events Competency Standards,简称MBECS)。2013年12月28日-29日,由我和唐新安、赵中华等原上师大的几位同事策划,邀请Fenich教授夫妇在上海举办了国内首个MBECS专题培训班,系统介绍MBECS的主要内容及应用,在国内会展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2014年7月,在中山大学推动下,又在广州成功举办了第二届。
引入MBECS培训,不仅开阔了我国相关院校会展专业教师的国际视野,而且对提高我国会展行业的职业培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还值得继续推进下去。
研 究

图1 病毒式营销中的情绪(Libert & Tynski, 2013)
上述结论,对我们策划和组织活动特别是对活动进行宣传推广以及开展活动营销时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