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1991年的Lollapalooza音乐会,是全球十大音乐节之一。这个音乐会每年夏天在芝加哥的格兰特公园举行,持续3到4天,号称是乐迷一定要去打卡的盛会,基本上每天都能有十万名观众入场。 Lollapalooza音乐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风格多样,摇滚、金属、嘻哈和流行等各种不同风格的乐队聚在一起,轮流上台演出。多种音乐风格组合在一起,对乐迷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十几万张门票一般都会早早卖完。 知道Lollapalooza这个生僻词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专业的音乐迷,一种是投资圈的“拜芒格教”教徒。 这起源于投资大师芒格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同样一个事物上,有时候会存在一些相互强化并极度放大彼此效应的因素,当这些因素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会产生强大的“共振”效用,强度远大于几个因素的线性相加。 这种现象广泛存在。比如在肺结核的治疗过程中,人们发现,如果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这四种治疗药物只取一种,病菌很容易出现耐药性,但是把它们合在一起使用,药物互相强化,放大了疗效,能达到1+1+1+1>4的效果。 为了给这种效应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芒格选了“lollapalooza”这个词——在他看来,Lollapalooza音乐会的成功也是因为它涵盖了众多风格。Lollapalooza音乐会成功的因素显然不止这一点,但这个词已经跟“多因素共振”永远分不开了。 在芒格眼里,中国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引起的Lollapalooza效应: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儒家重商主义、实用主义的领导人、庞大的人口和人才红利等等。 于是,“Lollapalooza效应”构成了芒格最底层的投资方法论。他广泛吸收各个学科里的精华思想,提炼出100多种思维模型,发现当一笔生意有多重模型在“同向作用”时,就可能大获成功;当多重模型在“反向作用”时,可能就会遭遇失败。 Lollapalooza效应也是芒格推崇的格栅思维,就是从多个学科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如果能够互为验证,那么这个投资就是可行的。 这些模型跨度广泛,包括工程学的冗余备份模型,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和化学的临界点、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学的现代达尔文模型,以及心理学的认知误判模型等……所提供的分析结构“能把纷繁复杂的投资问题,简化为一些清楚的基本要素”。 更重要的是,芒格认为当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你得到的通常不仅仅是几种力量之和。这就像物理学的临界质量,当达到一定程度的质量,你就能引发核爆炸;如果没有达到那种质量,你将什么也得不到。 100多种各类学科的思维模型,能够帮助芒格把围绕在一门生意周围的各类隐秘的因素提炼出来,观察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强化或者相互抵消。这些因素可能联合起来创造出巨大的“Lollapalooza效应”——结局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Lollapalooza效应有好坏之分,2007年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便是“坏”的案例。在危机之前,房产经纪人非常有动力劝说客户贷款买房,因为越多的客户负债购房,他们赚的佣金就越多。唯一的制约因素就是大家都害怕贷款违约,所以不怎么敢放贷给现金流差的购房者。但是,当华尔街发明了把抵押贷款打包并分级售卖后,市场突然出现了合力:经纪人想要赚钱且不用担心违约;购买抵押贷款包的投资者想要赚钱;银行想要赚钱;借款人想要购买梦想中的房屋(而不在乎他们是否实际负担得起)——在这种合力下,次贷危机最终爆发。 当然,芒格更喜欢那些能够实现“好”结局的“Lollapalooza效应”。比如在分析可口可乐时,芒格就敏锐地意识到这门生意本质上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强大的社会认同效应,一种口感出色、提神醒脑、冰凉爽口的饮料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芒格这套方法充满哲学色彩,巴菲特曾评价:“格雷厄姆教我捡烟蒂买贱货,但查理将我从这种限制性的观点中拽出来,打开了我的视野。”做生意和成功具有多种因素叠加的lollapalooza效应。 历史上,一些重大的事件也具有Lollapalooza效应的发酵,比如:清朝的四大名案之"杨乃武小白菜"案威为什么能够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效应?其实,以下几大因素共同在起作用: 1.那时有数十名举人联名上书; 2.那时有《申报》大声疾呼; 3.那时有帝师翁同龢仗义执言; 4.那时有醇亲王直达天听; 5.那时有刑部敢于担当; 6.那时有西太后雷霆震怒,数十大员顶戴落地。 如今,谷爱凌如此受到欢迎,成为热点,其实也是多种因素在起作用: 1. 冬奥会的热点,谷爱玲实力本身就不差; 2. 混血美籍华人加入中国籍的爱国因素; 3. 年轻还是斯坦福学霸; 4. 谷妈妈自己就是海淀母亲的天花板,成为谈资; 5. 谷爱凌本身就是阳光,大方,积极,正面的形象; 6. 谈论双重国籍的背后是祖国的自信和民众的自信回归。 如今,元宇宙忽然崛,也是一些列起作用叠加的因素: 1.Z生代的崛起:2025年,亚太地区Z生代人口占25%; 2.移动优先:手机成为媒体和娱乐的主要入口; 3.数字支付:已经超过了先进支付的频率和数量; 4.社交电商:社交媒体广告+朋友的推荐、点评和认可成为新品销售的主力; 5.视频消费:手机端的视频成为消费主力; 6.技术因素:区块链技术日益成熟,NFT逐渐为人所熟悉; 7.疫情加持:加速了虚拟世界成为标配; 8.Facebook改名与罗布乐思的上市最终激发了元宇宙的流行。 Lollapalooza效应相关的理论: Lollapalooza效应与美第奇效应有共同之处,所谓的美第奇效应在会展领域就是,当不同的人相遇,相互碰撞的时候,创新往往会诞生(会议圈以往也介绍过这个效应)。 Lollapalooza效应与宇宙诞生生命诞生的原始汤也有相似性:原始汤理论认为地球生命起源的原始汤里包含了很多种特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合物可以在适合的条件下相互碰撞、发生组合和化学变化,生成构建生命大分子的组件。 Lollapalooza效应与宇宙大脑的理论也有相似性,宇宙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类似人的大脑,看起来无序的熵增发生的时候,当任何物质随意组合的时候,在一定条件下诞生了智慧。正如无线不循环的一个数字(比如π),里面很可能可以找到你的一串电话号码一样,存在无限可能。 Lollapalooza效应对于会展的启示: 一个成功的展会的成功往往是多种因素在起作用: 1. 选对了行业题材; 2. 找对了行业发展的窗口时机; 3. 选对好的举办的城市; 4. 创始人团队的精神以及坚持; 5. 会展活动本身的策划就很认真; 6. 政府也在力推; 7. 民众也欢迎; 8.展会每年就在致力于创新。 当以上因素共同起作用的时候,不成功也难,成功带来更大的成功,成功具有吸附效应和规模效应。 从微观层面而言,一个好的展会也需要Lollapalooza效应的组合:比如,一定比例的展商和观众比例;即便是观众比例里面也需要有跨行业,跨年龄,跨地域,跨兴趣,跨职务等多样化的人群组合在一起。一般而言,任何一个人总能找到一定比例的自己的菜(自己期望见到的人),茫茫人海之中不能全部是熟人(没有新奇感),也不能全部都是陌生人(难以破冰),生人和熟人需要满足一个比例的临界点,每年都要致力于新老客户的合理比例。 参考文献: 根据第一财经杂志2020年第12期,《中国的Lollapalooza效应》编辑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