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政府扶持会展业发展的政策中,都有鼓励引进会展项目的条款。
之所以鼓励引进,乃因二三线城市缺少有影响力的会展项目及其主办方。此外,新建的大型场馆需要引进项目“打新”以作推广,也是重要原因。
引进会展项目类似招商引资。被引进的项目,或是流动举办的展览或会议,或是创办展会的主办方。从各地的奖补政策看,引进流动项目,尤其是知名度高、规模大的成熟展会是重点。在我看来,许多城市引进会展项目的工作存在“重展轻会”的误区。
流动展览 数量不多
在国内,采取流动方式举办的经贸展览,为数不多。以我所知,全国目前流动举办的展览项目不超过20个。其主办方多为国家级协会、学会,少数为央级企业。
这些展会选择流动举办的原因,有的是创办初期为平衡各地需求而形成了巡回办展的模式;有的是一年举办两届,一届固定某地举办,一届流动举办。如1955年创办的“糖酒会”,在2008年之前,每年春秋两届均为流动举办。之后,春季展固定于成都举办,秋季展依然流动举办。
这些流动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展览面积较大,基本在5万平方米以上。超过10万平方米的有中国农机展、植保展、畜牧展等(主题均与农业有关,个中原因值得探究)。
竞争引展 成本不菲
流动展的数量虽少,但希望引进的城市却不少,故而成为“香饽饽”。引进流动展实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参与竞争者是城市政府,但谋划者多是政府主管会展业的部门(商务局、会展办),还有会展场馆的经营方。
对于引进流动展的城市而言,首先是展馆设施须符合要求,主要是室内可供展览面积可以满足流动展的规模需求。其次是引进资金须符合流动展主办方的预期。近十年来,引进流动展的资金数额一路看涨。一般规律是,引进资金的数额大体与流动展的展馆租金相当。愿意多出钱的城市政府(包括省政府)可以捷足先登。此外,城市政府作为引进方,还要协调接待方面的系列服务。
会议流动举办是常态
会议项目大多是流动举办的,尤其是知名的学术会议、企业年会、商业会议或培训会议。
美国《财富》杂志拥有的“财富论坛”(全球五百强企业高管出席),是轮流于各国(城市)举办的商业会议。我国的上海、香港、北京、成都、广州分别引进承办。
联合国有许多会议也是流动举办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创办世界遗产大会,1977年首届在法国巴黎召开,第44届今年7月在福州举办。
全球流动举办的知名会议,数量至少逾千。国内流动举办知名的会议,数量在不断增加。
引进知名会议 重在申办
流动举办的国际知名会议,通常采取申办制。申办方由会议主办方的成员单位和举办地城市政府联合组成。
第14届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将于2022年在武汉举办。此会议的主办方系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目前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70个国家缔约)。武汉市在国家林业局指导下,在市林业局设立专班,自2012年展开申办工作。2019年申办成功。这将是国际湿地公约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
武汉关——武汉开埠历史的见证
此案例表明,申办国际会议需要长时间努力。2012年至今,武汉市政府已换届三次,市级领导人多次变动,而且会期因疫情延缓一年,但武汉市的申办与接待筹备工作一以贯之,从未中断。之所以申办,一方面是武汉市希望成为国际湿地城市,一方面是国家林业局(现改称林草局)希望承办国际湿地大会。而申办国际会议就需要有城市政府愿意承接。由此可见,以申办方式引进的国际会议是系统工程,举办地政府的作用非常关键。
引进国内知名会议,同样需要申办,只是申办流程相对简单,许多会议提前一年申办即可。
引会重于引展 五条建议供参考
各地引进会展项目,需要了解行情,因地制宜。总的看法是,要改变“重展轻会”的倾向,应重视引进会议,重视引进办展办会的机构。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流动展览可以引进,但因资源有限,又无法促其永久驻留,故而不宜作为发展本地会展业的战略举措,投入过多的精力与财力。
二是,基于知名会议的流动性,应尽早布局申办工作,包括筛选引进项目、明确合作机构、建立申办专班,安排申办经费等系列工作。
三是,大力吸引中小型会议项目(与会代表300人左右为宜),资金奖补政策以酒店入住间/夜数为要。此举对于发展会议业有积极作用。目前的问题是,许多城市会展业主管机构对此不重视,奖补资金投入偏少,缺乏统计数据支撑。
四是,重点吸引“会带展”项目。
五是,积极吸引外地有实力的主办机构来本地创办会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