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初的前两周,会议圈的粉丝骤增,而且在同一个时段能够增加30-50人。我会心一笑——因为会展专业新生们开学了,像于艳老师这样关心新生的老师会把“活动研究”、“会议圈”等自媒体公众号推送给新生们。因此,会议圈的关注读者中估计累计有20%是高校学生(含毕业三年的学生)。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新的读者,我也有一种使命和担当坚持写作和分享,并把写作当做终身职业。以下是本文正文。
亲爱的同学们和读者!
25年前的此时我进入了大学,此时我与你一样正憧憬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有人说中国的高校是严进宽出,进了学校就可以放飞自由了,其实不然,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迎接新的挑战,需要为四年后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不敢说我的四年生活是圆满的,但一定是充实的。
首先是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学校,虽然大多数的我们的学校不是双一流和985,那又怎么样?自信是自己给的,我就是以田忌赛马的心态过好我的学习生活,正是因为我们的学校还不够完美,我们更需要努力赢得自信和尊重。
然后是热爱自己的专业,从里面寻找到专业的价值和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春雷老师每年都会在“活动研究”发布一篇《写给大一新生的几句话》。作为师长和朋友分享活动管理专业人士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知识结构体系。
尽管在理论研究上我并不能给出实质性的建议,但是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想必也是一种方式。
1. 广泛的阅读
大学学到的是方法论,是钢筋水泥的基础知识,但是这些结构洞、知识之间的缝隙、体系之间的跨界弥合需要庞大的阅读来完成。
可以说,教材上的知识只是一个引路人,万千世界更在书本之外。每年读多少本比较合适?俞敏洪大概每天能读一本,我们不是俞老师,做不到他那个水平,但是努力一下做到以色列人人均每年68本书还是轻松可以完成的。
读什么样的书?博览全书、各类期刊总归是好的,不要只看一种书、一类书,文史哲让我们冷静思辨寻找生活的意义,商业科技让我们寻找当下的价值和世界趋势。畅销作家马伯庸、当年明月就是博览群书,自成体系,这与他们的广泛阅读分不开的。在全球顶尖高校的阅读书单有数千本,从里面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热爱是不难的。
看书看到了一个临界点之后,速度会很快,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互相交融,触类旁通,相互印证。看不懂不要紧,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读书最高的境界,就是尼采说的真理感——灵感和真实的体验,一种非常愉悦的心境。
2. 参加社团活动
昨晚和我女儿分享应该参加社团的学习,提醒了她今天上午一早七点半起来报名秒杀学校的社团(兴趣交流学习班)。学校的社团活动不说成百上千,也有几十个,总归有你喜欢的一款。
社团是什么,人类的生活不能全靠宗教组织、也不能全靠政府行为、也不能全靠经济和企业机构,更需要广大的社会团体和自组织,自组织是今后未来广阔的空间,人们必然是属于多个群体的,如何过好群体生活是一门必修课。未来的企业也必将都是社会企业,具有更广泛的社会责任。
从事社团需要权利和义务的,需要投入和奉献,以同理心关心他人的命运和自己的连接。由于时间有限,我所报名的社团是学院的经济学会,每个月都有1-2场研讨和讲座,由于组织和参加活动比较踊跃,后来还被学长选为社团的副会长,担任更多的职责。我相信会展专业的学生担任社团职务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专业,也能策划好更好的活动,积累很好的经验。
诚然,组织社团和集体活动需要牺牲自己的时间,有时候甚至需要自己花一些小钱(比如打印文件、照片等等),更有时候自己会有委屈,比如这么好的活动怎么没有人参加,这么好的活动不可能让每个人满意。社团学习让我们提前接近社会的真实。
因此,参加社团活动的好处是很多的。我担任过班长、班书记、院系学生会秘书长、经济学会的副会长,这些历练,让我更有勇气和信心走出校园。
3.扎实的研究和学习
研究能力和方法不仅在课堂上,更是一种学术锻炼。尽管我的专业是国际经济,在90年代是炙手可热的专业,但我最更感兴趣的还是中国经济问题。我们的社团研究探讨国企改革、民营经济的发展、破产和债转股的研究,我自己更是花了三个月研究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笔记做了2万字,在学会的内部分享上,被老师和社友们赞扬为学术另类。
其实这些研究本身,关键是一种学习能力和方法,没有人是先知先觉,但是知道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比问题更重要。知道从哪里获得答案,怎么解决问题,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常用的研究工具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最好的学习阶段是大学里面,毕业之后一是没时间,二是同事们也没时间没义务要教你。麦肯锡每年都到大学校招,提前偷看他们的人才和素养要求也是一种自我检验。
一个专业如果没有理论和方法就是浪费资源和时间,也是无意义的。会展领域是一种复杂的活动的管理,更需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与实践的结合,当然也是需要扎实的研究和学习。
4. 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有很多种,最简单是的报名参加学校老师推荐和组织的社会实践,企业考察,社会调研。我记得97年大二的时候,我们经济研究会由吴秋实老师带队前往宜昌的安琪酵母考察学习国企改革的实践,学习标杆案例。我也积极报名,跟随社友和老师们从武汉到宜昌。那时候汉宜高速刚通车3年,重庆刚直辖,三峡大坝即将合拢,祖国大地一片新兴向荣的建设高潮。这种感觉让我意识到,中国的经济不仅需要沿海发达城市的外贸导向型海洋经济,更需要内需经济的崛起。
也正是社会实践,我向学长们如何向企业家提问,企业家如何作答,企业家如何管理好一家企业,企业如何开拓蓝海市场。我深刻的记得我的学长,95级的张钺提了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家酵母企业如何做好新产品的开发三部曲,就是能否设计的出来,能否做得出来,能否卖得出去?这三步曲简单易用,成为我新产品开发思维的简单受用的指南。记得张钺的父亲是前武汉市副市长,应该是受父亲的耳濡目染的影响,讲话水平和提问水平比我们高一大截。
参加社会实践,让我们向优秀学习,看到社会的真实面。在社会实践上,我们听闻安琪如何开拓俄罗斯市场的策略和心路历程,看到工厂车间的井然有序,看到国企改革的生生不息。几年后,安琪酵母成为了国内的龙头上市企业。
5. 行万里路
寒暑假,特别是暑假参加旅游,自己DIY行程是很好的一种历练。那时候没有12306和携程。我们去火车站卖1块钱的火车时刻表和中国地图。设计一个为期1-2周的行程,10天比较合适。97年是西部线,武汉——成都(都江堰)——重庆(三峡)——宜昌——武汉,98年是华东线,与同学一起去了武汉——曲阜——泰山——济南——苏州——杭州——武汉,每个城市1-2天,国庆节同学邀请我去了岳阳的君山和岳阳楼。
太史公为什么要远游,没有远游他就没有办法写出《史记》,寻找对生活的热爱。礼失而求诸野,行万里路,写好旅游笔记是梳理自己的思考,寻找先贤的足迹,探索祖国的山河和民生百态,文思如泉涌,写了几本游记。也正是因为敢于一个人自由行的出行,在20年前我一个人跨出国门也没有害怕,当一个陌生的国度在你的眼前的时候,没有害怕和彷徨,而是兴奋之中的些许紧张。
行万里路去旅游,需要经费,我们不可能处处张手找父母,我很幸运,我父母比较支持我出去走走。经费上也支持我,但我个人也比较节省,在校期间饮食上比较节约,每周节约几十块,一个学期节省不少钱,住国营的招待所还是可以的。
6. 跨学科的课程
除了必修课,还要尽可能的多学习,跨校学习,跨校听讲座都是很好的锻炼,能够提前开阔视野,对于未来考研或者求职都是很有帮助的,毕竟技多不压身。
当前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不能全靠机器,机器产生不了价值观,学好社会学的统计学和商业数据分析是所有商业管理类的学生们的必修课,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在与数据打交道,数据洞察,商业智能,智能时代,智慧会展的本质就是数据。
体验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也要学习与创意经济有关的课程,艺术和创意如何与商业相关?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也从选修变成必修,今天在校的学生毕业之后的若干年会是创业者或是零工经济的从业者,因为企业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平台+个人组织形态、寡头企业和小微企业并存、竞争从国家——企业——个人的演变不会变。提前掌握不确定时代的方法、心态和技巧是必然的选择。
7. 如何看待会展和活动
会展目前在变革之中,一是百年未有之变局和疫情的影响,处于数字经济的前夜,处于变革的阵痛期(我个人的看法),尽管目前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体验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会展需要我们00后们的加入,来塑造。
《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描写的是巴黎附近奥尼埃的大碗岛上一个晴朗的日子,游人们在阳光下聚集在河滨的树林间休息——这可是100多年前的巴黎。我们的人均GDP刚刚达到世界水平,也才过1万美元。未来10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人均GDP破2万美元,我们会创造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会展经济与人均GDP非常相关,企业和个人会将更多的预算和时间投入会展、活动体验之中。
我昨晚去倒垃圾,我看到五个垃圾桶之中四个干垃圾桶全部堆满了,其中一个湿垃圾桶仅是半满,说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在下降(干垃圾桶里面基本是各类商品的包装),这个在20年前是不可能的。因此,站在现在看未来,指数思维看未来,会展作为创意和体验经济是必然的。作为会展的学生尽管90%以上不会从事会展,但是我们所学所用的方法、思维、情感和体验,会让我们对生活更充满热爱的激情,我们看活动的视角也会不一样。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忘记了,但是记得一段话,作为结尾:
预见未来:每个人都需要知道的10大未来技能
会说一种外国语言。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管理复杂信息、知识和数据的能力。
以书面、口头和数字形式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设计数字商业战略的能力。
了解全球化。
成为高科技达人。
与不同文化团队打交道的能力。
学会编码。
了解如何成为一名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