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马国宜老师发给我第七届会展组织者交流日(业界许多朋友都喜欢简称其为Sharing Day)的资料,让我提点意见和建议。
对于这个活动,我有着特殊的情感。抛开和马老师的君子之交关系不谈,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因为从一定程度上讲,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和马老师所做的培训、咨询工作有许多相通之处,大家都在为会展和活动管理知识体系添砖加瓦以及推动专业知识的传播;二则,马老师所带领的赛诺迅团队用匠心精神和专业执行,为企业和项目管理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是目前国内会展行业非常需要的。
因为之前安排博宇、雅妮等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过交流日的现场服务工作,从她们的反馈来看,交流日的内容设计和服务体验都是很棒的。2019年第六届Sharing Day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52位会展业界人士参加。从赛诺迅之前的相关推送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赞美之词,以下是在朋友圈里看到的部分真实评价:
马老师的“会展交流日”终于重启了。这是我在原行业参加过的收获最大的同行交流活动~希望会展行业的朋友们积极报名参加,有大唐背书,你们一定不会失望。
分享日是我参加众多行业会议中更喜欢的 作为一名会展人,总是忙碌地给客户办无数的大会,只有分享日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两天里,我们可以得到片刻休息,可以和业内朋友交流新知,期待分享日与大家再相聚
……
在决定义务推送第7届交流日的宣传资料之前,我问了马老师两个问题。以下是一字未改的Q&A:
1.一转眼,会展组织者交流日要迎来第七届了,首先要为马老师和您的团队点赞。我对咱们活动的名称很感兴趣,您能分享一下当初给“会展组织者交流日”取名字的背后故事或思考吗?
马国宜:您的第一个问题特别问在我的心坎上。
交流日出现在赛诺迅为行业提供培训的第4个年头,那时候我们服务的客户多了起来,在课堂聆听到的信息多起来;走进企业和管理层的交流多起来,我听到了很多好做法。
很长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揣着很多宝贝,激动;但是,只揣在我身上,价值不大。如果做的好的同行们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方式给大家分享出来,更多会展人的视野就宽了,行动选择就多了,行业发展会被推动。交流日这个名字就是像白描一样,朴素直白的表达活动的功能,第一届会议全名是【学习型会展组织者交流日】,就1天。
后来,参会者规模每年增长,分享嘉宾更多,时长也成为两天。有的同行说活动大名儿叫交流日,第一感觉让人小看这个活动。于是,交流日的大名就改为【学习型会展组织者交流大会】,大会,听起来有气势一些,哈哈。
不过,那些多年不断来参会的同行,还是喜欢用交流日,或sharing day这样的简称。亲近,好叫,我觉得是个不错的品牌称号。
2.从目前的情况看,整个中国会展业的全产业链都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构建、梳理和传播,您希望今后交流日在这方面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马国宜:我特别同意您的观察。作为知识传播者,我和您对此都会有深切共识:意识的推进会加速行为的转变,行为转变的结果总和是行业的发展。
在每届交流日之后,我都可以看到参会团队工作方式的改变,直白简单如对视觉形象、对活动形式、对推广内容的调整改进;复杂的改变如团队构建、以有价值的、区域性论坛的方式,一站一站把解决方案送到细分客户群体所在地等等……在这种正向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许多参会团队更有动力更有方法,也有更好的收获……
在对专业知识进行构建、梳理和传播的过程中,我愿意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是挖掘具有这3个特点的成功经验与思维模式:
(1)新或独特:我希望交流日是一些高度有价值信息的首发地,同行们在这里更早的获得有用信息。我不喜欢炒剩饭,即便用同样的食材(某位演讲人的案例活动),也希望换一种做法(找其他有价值角度)。(2)意义重大:帮助解决一些大问题,或者有助于把工作向前推进一大步。(3)可借鉴可迁移:讲者的内容和听众有相关度,有诚意展开实在的东西,这样才有借鉴意义。
交流日是场民间优质活动,在骨子里它既骄傲又谦卑。骄傲是因为以上3点追求是一个高标准;谦卑是因为,如果交流日是一个人,它的姿势大概是一种默默托举的姿势,托举人和行业的发展。这大概也是我的姿态,踏实地做擅长、有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