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做大展会规模、稳固品牌地位,是许多主办方的战略选择。
2021年3月29日至4月5日举办的首届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通过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主题展+上海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上海国际酒店及商业空间博览会和上海国际游艇展览会的方式,展览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一举成为上海滩规模最大的超大型展会。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的创新发展引起业者广泛关注,一时成为热门话题。
联合办展 早已有之
以联合办展方式壮大展会规模的案例,早已有之。
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共同主办、诞生于2004年的上海国际信息化博览会,就是由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分别拥有的3个专业展合并而成的。
春季广交会在2008年首次分为三期举办,每期由不同的专业展分别组成,展览总面积首次超过100万平方米,成为全球规模居首的经贸展会。
2015年国药励展公司将旗下医博会、药交会和制药原料会整合为国际健康博览会,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虹桥)举办,展览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2020年北京服贸会整合了北京文博会、旅博会、金博会、冬博会、机器人大会等相关展会,形成了新的办展模式。
在我看来,以上这四个展会都属于联合办展。
联合办展 优势明显
从以上案例看,联合办展的优势十分明显:
一是壮大了展会规模,强化了市场竞争地位;
二是推动了信息交流,方便了观众参观;
三是促进了产业链发展,增强了上下游企业互动;
四是避免了重复办展,降低了组展成本。
联合办展旨在整合资源。促使联合办展的驱动力,做大展会规模是主办方的目的,但核心是密切参展商与观众的上下游关系,以增强产业信息交流的广度、密度和深度。如果不能够密切这种上下游关系,强行拼盘做大规模,结果会适得其反。
联合办展 谁来主导
联合办展并非易事,需要有强而有力的主导者。在以上案例中,主导者各不相同。
上海国际信息化博览会原拟由政府自行创办。后经调查,发现上海市场上既有的半导体材料与设备、集成电路与软件、平板显示器件等三个专业展,与信息化博览会的展览范围高度重叠。经市政府领导提议,政府不再重复办展,而是整合这三个展会,冠以信息化博览会名称,并同期同馆。上海市经信委、浦东新区政府代表市政府与三展主办方协商,达成了联合办展意图。三展在上海国际信息化博览会名义下,仍然拥有自己的产权,并各自组织邀观,自主举办。
广交会是因展馆硬件改善,提供了联合办展的可能性。其分三期设置专业展,只是广交会内部的展览范围规划,并不涉及其他主办方。这种主导不存在矛盾。
国药励展公司以联合办展方式创办的国际健康博览会,与广交会类似。
北京服贸会的整合的相关展会均为政府展,其主导者是北京市政府。
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是政企合作的产物。其主体是上海博华展览公司的举办多年的三个展会——上海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上海国际酒店及商业空间博览会和上海国际游艇展览会。主导联合办展的实际是博华公司,上海市文旅局发挥辅助作用。
联合办展 能否推广
联合办展好处很多,但推而广之并不容易。其成功取决于以下条件:
——主导者要强而有力。以上案例证明,缺乏主导者此事难成。主导者不具权威性、力量不够强大,此事同样办不成。
——被整合的展会要能够互补。如果是互相竞争,或是展览范围相互交叉,联合办展就没有了合作基础。
——相关主办方要能够合作。同一主办方的广交会、健康博览会不存在这个问题,但不同主办方只有互相包容协调,才能成就联合办展。否则会麻烦不断,内耗不已,彼此痛苦。
——市场环境要适于做强。以上案例出现于上广北并非偶然,说明一线城市对于超大型展会的容纳能力。其中也包括展馆的容量。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没有政府引导,完全用市场方法,很难达成联合办展。
(此文作为访谈稿,刊载于《中外会展》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