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在《绝好的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 Cafes, Coffee Shops, Bookstores, Bars, Hair Salons, and Other Hangouts at the Heart of a Community)一书中从城市及社会生活的角度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他把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之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称为“第三空间”,强调了场所的社交作用,如咖啡馆、书店、酒吧、社区中心等等。
地平线书店(Horizon Books)的创始人维克多·赫尔曼(Victor W. Herman)对该书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绝好的地方》用语言表达了我一生所做的事情,从孩提时代记得的理发店到现在拥有的书店。Horizon Books的目标就是提供人们“闲逛”的第三空间。雷·奥尔登堡对这些好地方做出了定义,并界定了它们所需要的神奇元素。
《第三空间》的概念及相关思想惠及了许多商业领域的企业,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就是星巴克。上个世纪90年代,星巴克前CEO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率先将“第三空间”的概念引入咖啡馆的经营中,以这种既不是家又不是办公室的中间状态迅速抢占了市场定位(图1)。
图 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的“第三空间”设想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各个空间的行为转换变得愈加频繁、多样,单一功能的空间已不能满足多行为对环境的要求。2019年3月20日,星巴克举办了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股东大会,与会人数超过4000人。这次会议最核心的信息是公司高层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要开始“重新构想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文化(Reimagining the third place)”。
正如星巴克CEO罗兹·布鲁尔(Roz Brewer)在会上所强调的,即使顾客和公司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更加繁忙,星巴克的菜单更加丰富,但“第三空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基于此,她提出,“在今天重新构想‘第三空间’,意味着专注于‘3C’,即以下三大特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关联性(convenience, comfort and connection)。她甚至表示,“星巴克与顾客的关系始于他们想到我们的那一刻,他们通过咖啡师、饮品品质而与我们产生关联。”“无论何地,他们的第三空间就是手中拿着星巴克的杯子。”
为此,星巴克将采取分阶段的方法,在所有与顾客的接触点(touch points)实现“顾客体验的现代化”。2018年8月2日,星巴克咖啡公司与阿里巴巴集团在上海宣布达成新零售全面战略合作,此次合作将全面打通生活空间-工作学习空间-线下零售门店-线上零售平台的所有限制。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曾经表示,“我们将‘在线点,到店取’服务取名为‘啡快’(Starbucks Now),寓意着星巴克在咖啡等饮品品质与服务速度上的双重品牌承诺。‘啡快’将为我们的顾客进一步深化数字化领域‘第四空间’的星巴克体验。”
我个人并不认同把‘第四空间’等同于App等线上零售平台的观点,因为既然是第四空间,它一定是第三空间的升级。这和会展行业讨论线上和线下融合是一样的道理。
图 相关文章中所认为的星巴克对“第四空间”的理解
我比较赞同“咖啡通”(coffeetoken)在一篇推文《重构“第三空间”核心竞争力是星巴克的唯一出路》中的观点:我相信凭借星巴克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团队,一定会推出“星巴克+茑屋”的业态,至少星巴克会有越来越多的臻选咖啡门店采用这种模式,而普通门店也将通过插件方式在关键接触点上提升,如提高舒适座椅的比例、店员的微笑沟通、增加亲子区、优选图书区等,甚至有一天星巴克的店员会指导你家的孩子做家庭作业。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四空间。
那么,与第三空间相比,除了“顾客体验的现代化”所要求的“便利性、舒适性和关联性”,第四空间还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在现实商业和生活世界,是否已经有一些比较接近的范例?这些正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图 《第四空间》的封面和封底
图 第四空间的总体框架
全书共分为3个部分,基础理论篇从梳理不同视角下的空间发展入手,围绕“从空间里的消费到对空间的消费”和“从第三空间到第四空间”两条线索,分析了消费视角下的空间内涵,提出了第四空间的构成体系——C-SPACE IDEA;专题分析篇按照上述框架,从文化意涵、场景设计等10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第四空间的内涵和具体策略;案例研究篇结合书店、图书馆、博物馆、咖啡馆、购物中心、酒店、会议、展览会、会所和俱乐部等9种最常见的空间类型,对言几又IFS旗舰店等9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对不同业态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空间经营管理者提供直接的启示。
在引言中,我曾经对自己为什么研究第四空间做过解释。在我所构建的第四空间体系中,“场所+活动”正是第四空间区别于第三空间的重要表现之一。倒过来,我们可以按第四空间的框架来理解会议、展览和活动的发展趋势。下面以TED为例,做点简单分析:
TED是一项新生事物,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它是一条新的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书本与阅读的部分功能。TED大会已突破传统会议的众包模式,正从传统的、孤立的现场活动变成一个虚拟媒体生态系统的物理枢纽。这一转变对我国会议行业具有显著的启发意义(表1)。
表 TED大会对我国会议行业的启示
近几年,TED还通过组织各种创新项目,如梦想资助计划(TED Price)、青年社群 (TED Fellows)、在线对话(TED Conversation)、在线社区(TED Community)等,不断扩展组织规模,吸引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同时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口碑信誉,努力实现其创办宗旨:Ideas Worth Spreading(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思想)。
图 TEDx Events
TED大会视频授权官斯泰因表示,“一个群体、一个组织自愿通过教育的方式去改变世界,并建造与此相关的交流平台,这是一个新的模式,世上再没有类似这样的组织了”。如今,TED大会正在推行的计划是将其散落在全球的社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帮助人们通过Ted.com举行自己的讨论会。“伟大的创意”与“人际关系”的相互结合,正是TED大会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