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因产业而生,服务于产业,而产业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因此会展因产业的兴废而兴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产业兴衰通常是市场和需求的变化、政府政策和导向、技术变革和颠覆这几种因素角力的结果。
正因为会展服务于产业,所以会展人都应该研究产业经济,研究产业的前提是研究产业的生命周期。
研究产业的生命周期变化就需要研究政府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特别是技术生命周期。
在佛教领域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其实产业一样,也存在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如果解读(interpretation)为西式商业科技管理学的模型,对成、住、坏、空也有类似的分析模型,这可能是中西方的异曲同工吧:
解读之一:杰弗里·摩尔在其《跨越鸿沟》之中描述一个技术进入市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存在四个鸿沟。
解读之二:高德纳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对一项技术的成熟度也有五个阶段的描述,而最后一个实质性的高峰生产周期之后又是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新一轮的颠覆式创新。
正式因为我们处于一个技术迭代越来越快的时代,产业和展会生命周期都受到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存在此消彼长。
因此,无论是成熟展会还是新兴展会,还是开辟一个新的展会都需要研究该行业领域的技术成熟度,新兴技术的应用情况。
如果一个产业,技术创新已经消失,这个行业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是衰退状态。反之亦然,举例而言,展会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技术领域也就是早期使用者跨越到前期大多数人的第二个鸿沟时期。跨越了四个鸿沟之后,展会的生命力也就结束了,因为展会作为营销和获客的功能也就减弱了。
如果是跨越第一个鸿沟呢?(即跨越革新者和早期使用者的鸿沟),此时这个行业的会展形态一般是以会议(发布会、新品发布会和推介会)或者会议为主展示为辅(会带展),因为新兴技术还未大规模使用,还处于不断的摸索探索阶段,可供展示的应用也不多。
高德纳技术成熟度模型是近十年来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经典模型,在信息科技和商业科技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会展行业在开设新展、新展区、新的话题一般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
但其高德纳模型有两个缺点,其一是这个调研分析框架基于欧美主流科技市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往往比国内的要早几年;其二是其技术成熟度曲线仅仅是该科技在全行业的趋势,而不是在某一具体行业的曲线,因此需要做更深化的理解。
不管如何,以上两个模型对于研究技术进步、技术转移、科技创新对于展会生命周期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研究价值,而这项研究会展产业界和教育界比较缺失的部分。
如果说以上是纯推理,那么不妨举个例子:
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展会CeBIT停办的原因主要是忽视了移动科技和消费电子的崛起(技术的变革带来市场购买行为、使用行为的变革),所以即便是百年老展均应有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周邦虽旧、其命维新。
为了把上述问题,特别是高德纳技术成熟度模型与展会的相关性说清楚,我们不妨做一个看似孤立、武断,但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实证研究。
我们以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AR/VR行业来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看一组高德纳的技术成熟度曲线,2011、2013、2015、2017、2018。
以上几幅图可能看得眼花缭乱,但可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是AR/VR远远比国内发展的较早,第二是高德纳对AR/VR的预测还比较乐观。
验证了国外比国内技术发展较早,早多久?一般是早5-10年。根据高德纳的研究,AR在2010年就过了期望膨胀期。而国内关于AR产业也就是2016年开始(媒体出现大肆渲染,产业观策出台……)。因此,2016年也可以称为国内VR元年,2020年的目前也就处于期望膨胀期刚过而已。
就连一向比较乐观的券商而言,也把2016年定为元年,2016年首次有了硬件数据:
在产业政策上,2016年首次提到虚拟现实。
有了上述基础信息,再对比研究一下VR相关的展会出现在什么时候?
通过度娘进行搜索,发现一组信息:
2016全球首届VR&AR互动娱乐博览会将于10月12至14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
2016年8月4日,首届中国国际虚拟现实产业博览会(AR/VR China)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举办
2017年3月24-26日,作为旨在推动我国VR/AR技术进步与行业应用的国内首个B端展会–VRSD系列展会之“厦门国际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博览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2018年10月19日—21日,首届世界VR产业大会在南昌隆重举行。
通过以上发现,2016年也是VR类展会的元年,近年来VR展会、博览会可是在全国遍地开花。
那么,2016年之前呢?
由于前面分析过,一种技术在还没有突破早期使用者这个阶段,说明技术还不成熟,应用较少。
会展服务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存在技术驱动的情况,早期一定是会议先行。我们初步预测,既然2016年出现了展览,那么2016年之前可能存在VR相关的会议(研讨会、论坛)。
再次询问微软小冰和度娘,搜索VR相关的会议,也再次论证了会议比展览早的证据:
下面这个由ACM协会举办的VRST(虚拟现实软件和科技研讨会)系列会议至今为止已经举办19届,也就是说2011年举办了第一届VRST,还真够早。
那么国内呢?居然是与国际同步: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举办的中国虚拟现实大会(China VR)自2001年首次举办,至今年是第20届。
从以上VR这个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础结论:作为VR展会主办者,特别是VR技术与某一个特定行业的应用(解决方案)的会展策划者,需要关注这一科技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产业链(上下游哪些是展商,那些是买家)、发展趋势。
通常而言,一种技术成熟和普及之后,人们一般不再提及这项技术所应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主张,人们提及这个产品的价值往往只是在新兴技术引入市场的初期,那时候仅仅只有革新者和早期使用者的时候。
以上论断可能很武断,那就举几个例子:正因为我们今天的手机都是智能机,所以我们也不再特别强调我的手机是智能机,而只有10年前我们才重申智能机的价值和必要性。
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今天拿斧头劈柴,从来不会强调金属斧头作为一种工具的核心价值,卖斧头的也不会说用我的斧头可以分分钟劈柴,因为这是(金属)斧头的应有之义。然而在新时期时代石斧向金属斧头时代转型的这个时期,如果刚刚出现金属斧头(哪怕是铜斧头),一定会被大肆渲染、津津乐道的,早期的应用一定是在军事领域。而如今,突破每一个技术鸿沟的过程就是展会的一次机遇之时。
也正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有成、住、坏、空的四劫,我们的视野和研究也都应该与时俱进开拓新的业务,更不应该让自己不断衰老的年纪和既往成功的经验成为新发展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