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围绕会展业的社会价值、活动的本质、活动与美好生活建设等问题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并提出了活动观是一种世界观、活动是一种影响力工具、活动是人的第四空间等观点。
2018年12月28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经济与管理系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开放日活动(IEMS Open Day)。
为了准备一个10分钟的发言,我对过去一年里自己关于会展管理和活动行业发展所做的思考进行了一次梳理,并将主要发现概括为12点。其中,有些观点之前就有,只不过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考虑得还很不成熟,敬请各位学界和业界同仁批评指正。
上午的IEMS师生演讲
下午的主题工作坊
在去年的31会议 reevent大会上,我从活动的本质出发,对活动下了一个新的定义——活动是一种影响力工具,其灵魂在于对特定时空下仪式的设计,即通过面对面的互动、联结和在场的参与、体验,让参与者产生新的情感能量,其运作要求是创造和传递意义。
单纯从理论框架上来分析,一场优秀的活动至少具有4个基本特点:
(1)从体验和意义出发,它对应的是活动目标的确定和仪式的设计。说白了,活动最终要对参加者产生组织者所预期的影响,从参与者的角度,就是产生了新的情感能量(emotional energy);
(2)关注参与者和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它对应的是活动管理知识体系中的stakeholder management(可以这么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诉求满足了,便为活动迈向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作为人类生活的第4空间,活动组织者必须注意打造特定的时空感,以营造一种远不同于日常的活动场;
(4)不仅是狭义的场景,互动、内容和形式哪怕是纪念品、记录纸等都要充满设计感。
接下来的幻灯片,我就不一一解释了。欢迎关注“活动研究”,然后在后台留言讨论,同时,希望大家向更多同事和朋友推荐本订阅号。
图书推荐:
Getz, D. & Page, S. Event Studies: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for planned events(3rd edition). Routledge, 2016.
图书推荐:
《生活中的活动管理艺术》,科学出版社,2018
《活动与生活——当我们谈论活动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中国旅游出版社,2018
活动管理教育的四个层次
活动管理知识体系究竟有什么用?
图书推荐:
《活动管理知识体系(EMBOK)》,中国旅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