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给同事推荐过由国际场馆管理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enue Managers ,简称IAVM)组织编写的一本教材——Public Assembly Venue Management: Sports, Entertainment, Meeting, and Convention Venues,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书中所讨论的“场馆”概念很宽泛,所以是Public Assembly Venue,可以理解为“公共场所场地”,包括我们经常讲的会展中心或会展场馆。
前几天的某个晚上,在“会E人”的一个微信群里,一些老师又围绕活动与会展教育教学做了很激烈的讨论,大家的分歧还是比较大的。我一直很赞同博导诸大建教授的观点:做学者,要读世界书、看中国事和讲自己的话。我相信活动管理知识体系是把会议、展览、奖励旅游、体育赛事、婚庆、节庆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凝聚到一起的基础,我个人对用活动思维来重塑中国会展业的产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必要性与前景深信不疑。
丁博的《场馆经营与管理》是中国旅游出版社打造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的一本,而且是从不同活动市场需求以及不同场馆管理的基础模块角度来编写的,这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同类教材。
上面提及的丛书是国内第一套按活动管理思维来打造的会展专业教材。其基本设计思路是将整套教材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活动管理的基础知识,主要书目包括《活动产业概论》、《活动管理知识体系(EMBOK)》、《活动赞助》、《活动风险管理》及《活动研究方法》。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丛书中第一本是杨琪博士主编的《会展学导论》,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广大读者理解不同学者可能对会展和活动的不同解释,这也是“会展学”(Eventoloy)或“活动研究”(Event Studies)处于前科学阶段的一种表现。
第二部分是不同类型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原理及实务,涉及会议、展览会、奖励旅游、体育赛事、公司活动、婚礼、宴会等领域。
第三部分是支持各类活动管理的相关内容,涵盖场馆经营与管理、活动场景设计与布置、活动礼仪等。
不说远了,回到正题上来。
去年11月,AMR咨询公司推出过一份报告——《活动形式的演变及其对未来场地要求的影响》(Evolution of event format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venue requirements),似乎没有在国内引起太大关注。其实,里面还是有一些真知灼见的。其大致观点如下: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世界各地正在建设许多新的场地或进行场地的扩建。尽管如此,成熟市场中的一些场馆或吸引力相对较弱的二线城市面临着供过于求的挑战。此外,越来越多由技术支持的活动受位置的制约很小,这也在加剧相邻场馆之间的竞争。
因此,场地需要承认并呼应产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为保持竞争力,场馆需要为重组和更新现有基础设施和运营进行必要的投资:
上述市场变化趋势对未来的场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场地必须提供高质量和多样化的设施,以丰富活动的社交体验,这将有助于提高参与者在活动中心位置的停留时间;
2.快速、可访问的网络连接以及跟踪与会者数字足迹的能力,将从之前的重要竞争优势转变为一种必需品;
3.场馆需要能容纳更多不同大小和形式的活动,以满足市场需求并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这可以通过灵活的模块化布局来实现。
以第一点为例,在过去,活动中的社交(networking)被定义为在展览/会议现场或在靠近场地的其他设施(如餐馆或咖啡馆等)中自发安排的会议、酒会等活动。
然而,客户在时间回报最大化方面的需求变化推动了在活动中提供更有条理和更有效的社交体验的发展。例如,在活动中提供配对服务(matchmaking service)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证实了这一趋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场馆需要提供高质量的会议设施,以丰富观众的社交体验,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者在现场的停留时间。
另外,为了延长与会者在活动中的停留时间,现场咖啡厅、用于放松的公共区域等非正式的社交设施越来越重要。除了活动场地,大学、博物馆等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似乎可以提出若干有些另类标准意味的结论,一个没有会议室、咖啡厅、餐厅甚至健身设施的会展中心不是有吸引力的会展中心,一个没有咖啡厅和工作坊的博物馆不是好的博物馆,一个没有书店、活动中心甚至在官方网站上没有专门的Event栏目的大学不是惬意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