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Special Events杂志发过来的邮件,看到一则新闻,是讲国际现场活动协会(ILEA)发布了一份新的报告——Unifying the Live Events Industry: A Global Events Industry Report。
当我在报告前言中看到下面这段话时,顿时精神为之一振,这不是与我在31会议年会上对活动的再定义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吗?
We design and deliver meaningful live experiences by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face-to-face interaction to evoke feeling and ultimately influence human behavior. [我们通过利用面对面互动的力量来设计和传达有意义的现场体验,以唤起(参与者的)感受并最终影响人类行为。]
2016年,ILEA在全球活动峰会(ILEA Global Event Summit)后发布了紫皮书,同样,今年的报告仍是在全球活动峰会(注:2018年的峰会于8月15-16日在美国的丹佛市举办,共有来自全球的30位业界精英参加)的基础上推出的。这份报告侧重讨论了现场活动产业的商品化问题,以下是我对报告的简要解读。
一、为什么要讨论活动的商品化
商品化的本意是指原本不属于买卖流通和通过货币实行交换的事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或变异为可以进行买卖和货币等价交换。如果某种商品过分廉价,将越来越面临低价竞争的威胁。结果是,当消费者购买该商品时,考虑的主要是它的价格和便利的因素。因此,从本质上讲,商品化是缺乏区别的。当购买者将某种产品视为通用且广泛可用时,他们所感知到的价值会降低。
这正是今天的中国会展和活动产业(特别是ILEA所指的现场活动)遇到的一个大问题。
当上述情况发生在创意领域,例如专业的现场活动,就很难应对。创意是无形的,所以当不同的创意产品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时,消费者或客户一般会选择最便宜的。与选择最适合其需求的供应商的客户相反,这种心态打开了“最便宜的出价”(the cheapest bid)的大门。它还促使最终用户要求更便宜的服务和更快捷的周转时间,并最终贬低整体创意的价值。
所以,很有必要把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引入会展和活动管理中,比如强调人员、有形化、全过程管理等。另外,我个人一直觉得,会展和活动产业的本来属性是以创意、知识和体验为王,但目前我们的产业却并没有显得有多大的独特吸引力。对于潜在的就业者,就业形象需要提升;对于客户,价值需要更多的认同。
二、应对策略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经过近两天的激烈讨论,ILEA今年的峰会及之后的报告围绕4个方面来展开。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与会精英们提出来的初步对策。
1.Communicating the Value of Live Events Professionals(不断传播活动专家的价值,注:包括面向广大公众)
2.Establishing Live Events as a Profession(以专业的身份、态度和水平去打造现场活动)
3.Selling Creativity(销售创意)
4.Differentiating Live Events(让我们的活动与众不同)
三、行动时间表
ILEA还在报告中提到了一个时间轴,例如,5年内,要让客户和公众都能很好地理解现场活动产业的价值,10年内要有更好的行业教育和整合……20年后作为一个产业广受认可和尊重。
依我看,这个进度推进太慢,而且有些工作已经早已启动。但无论怎样,对于中国会展和活动产业的持续发展,建立和推广公认的活动管理知识体系、共同致力于提升专业教育和行业培训的水平是基础。
例如,EMBOK强调整个产业的从业人员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包括战略思维、创意、整合、伦理和持续改进等。
图1 活动管理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