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陈嘉映先生认为,任何一个学科发展壮大之后,都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希望能给出一个更广泛的解释,于是从本领域向别的领域发展。
此外,还有 一个现实的原因,当一个学科变成一个热门学科之后,会吸引很多卓有才智的人,这些卓有才智的人不会局限于传统学科领域,会有更宽广的眼光。
活动学科(event studies或eventology,如果觉得拗口,暂时翻译成“会展学”也行,这不是本文的重点)虽然仍处于前科学阶段,但应该也有这样的抱负——能对社会、经济或人们的生活给出更广泛的解释,当然,目前面临的更多的是困难和挑战,其直接表现是尽管产业红红火火,但却没有什么学科地位。
所以,所有研究会展和活动的同仁们,有必要回到活动的本质上来。商业世界同样如此,只有从本质出发,才能最大程度地发现和挖掘会展及活动的价值。这也是我喜欢31会议2018年用户大会的重要原因(注: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重新发现活动”)。
关于这次会议的盛况,可以浏览31会议公众号上的相关推文:
“re:EVENT重新发现活动”31会议2018年用户大会首日精彩回放!
如果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家技术公司组织的会议能引起会展和活动产业这么广泛的支持与关注,可以对当前的中国会展业发展有更好的理解。
就个人的角度,这次会议带给我的最大触动有3点:
1. 技术让活动管理更有效率,并带给与会者不一样的体验;
2.从本质上来解释会展和活动,是把包括客户企业、会展和活动公司、院校等在内的活动大家庭凝聚在一起的基础;
3.这次会议上31对自身发展规划及产品体系的全面展示以及嘉宾们的精彩分享,反映了中国会展业正在悄然发生的变革。
3月1日,我也应邀在会上做了一个发言,题目是“重新定义活动”。2017年,因为会展人读书会各位朋友的鞭策,我一共阅读了50多本书,在进行年终梳理的时候,发现有几本和这次的演讲主题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影响力》、《政治、仪式与权力》、《使命经济学》、《互动仪式链》、《给孩子一个支点》等,给我很多启发。
我的最终观点是:
活动是一种影响力工具,其灵魂在于对特定时空下仪式的设计,即通过面对面的互动、联结和在场的参与、体验,让参与者产生新的情感能量,其运作要求是创造意义。
以下是部分内容,请各位同仁指正:
注:只上传了演讲的部分PPT,可能会影响读者的浏览,请大家谅解。如果感兴趣,欢迎回看31会议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