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02 Created with Sketch.

诺奖峰会在京召开 聚焦中西医融合评选“诺奖之星”

 

  5月8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诺贝尔奖得主国际科学交流协会、哈佛大学医学院MGH肿瘤中心共同主办的"2015第二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院士医学论坛",在北京青龙湖国际生态城东方美高美国际酒店成功召开。5位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23位中外院士以及政要、商界及金融领域精英等有关人士,围绕"大健康,大视野"的峰会主题,从中医药国际化格局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中国圆梦诺奖的前景与希冀、转化医学的发展趋向等不同话题入手,展开了充分的互动交流。

 

坚持中西医学交融互荐,共同应对全球健康的挑战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大会主席王国强先生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王国强说,中国政府大力的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作用。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论坛以中西联手,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破解医学挑战,促进人民健康搭建了中西医学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创新发展的良好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王国强说。

  针对中西医学的关系,王国强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坚持中西医学交融互荐的方向不动摇,共同应对全球健康的挑战。人类疾病组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面对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中医药在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和预防保健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出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产业界以及国际社会所认知和重视。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很可能为未来的生命科学和医疗卫生的突破作出重要的贡献。

  第二,中医药要在保持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要在始终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和多学科交叉渗透,以及联合公关,协同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中寻找创新的灵感和路径,努力实现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新突破。

  第三,充分发挥中西医科技的优势,促进优势互补。要从提高临床疗效入手,整合中医、西医两种医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优势,探索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各自优势的实现途径和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医疗系统和疾病治疗实施过程中区域碎片化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痛苦,减少医源性,药源性的损害,降低医疗费用。

  与此同时,王国强还指出,如果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疾病的治疗上,甚至是疾病的中后期的治疗上,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和特色,加快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中医药与旅游、养老、文化等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中的作用。

  本次峰会的发起人、 2009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杰克·绍斯塔克先生在演讲中也表示,"我们都希望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贡献,因此需要中国科学界和世界科学界的同仁们共同努力。希望促进中国的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最终能够促进思想的交流,能够培育创新性的思维,因为这将大大的加深我们对人类健康的认识"。

 

 

陈竺:打造健康中国需要各领域的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为峰会发来了致辞。在致辞他指出,"中国目前正在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打造健康中国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之一,不仅需要医学科学界各领域的合作,而且需要生物医学界开展卫生经济,卫生政策,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陈竺在致辞中还指出"当前,医学模式正从生物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模式转变,医学目的正从单纯治理疾病到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发展,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交融和汇聚已经成为时代潮流,这种既可为疾病防治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泉,又可为优化促进健康医学服务政策夯实基础。希望诺奖医学峰会发挥中医药学联系世界的桥梁作用,把现代医学的理念引进来,让有特色、有优势的中医药学融进去,为推动融中西医医学思想为一体的现代医学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作出积极的贡献。"

 

首届"诺奖之星"评选完成

  本届峰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首届"诺奖之星"的评选。据了解,"诺奖之星"由诺奖得主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由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诺奖基金专项基金支持,历经半年左右的时间,经专家媒体推荐自荐,一共有130位科学家入围,再经过20位院士两轮的遴选,最终首届8位诺奖之星终于产生。

  评选专家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发现与科研成果是贡献给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为了搭建沟通诺贝尔奖得主和一线科研人员的品牌,推出诺奖之星评选活动。希望能够在科研领域建立一种面对全球的薪火相传、众志创新的新鲜学术的学术信息,使得科研成为最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中国的诺奖梦不再遥远。

  据了解,获黄宇斌、游伟程、林洪生三位奖者将得到诺贝尔奖得主实验室的学术交流机会。荣获中医药学"诺奖之星"林洪生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道:"中医药只有经过全球科学界的认同才能服务于全人类,中医能走到今天,除了有千百年的历史,还有现在这么多工作人员的努力希望今后有中医学者能够获得诺贝尔奖。"

  杰克·绍斯塔克说,获得"诺奖之星"奖项的医学科学家们是由医疗领袖及监管者评选出的在中国大陆最具才华的顶尖医生,就像诺贝尔奖获奖者和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们一样,他们不断推进各自研究生涯的优秀品质,将持续取得伟大的成就。

  "希望通过'诺奖之星'的寻找,以及给'诺奖之星'所提供的平台,我们的'诺奖之星'可以站在诺奖的领奖台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抗肿瘤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孙燕说。

 

五个分论坛学术碰撞

  评选活动之后,是五个学术气息浓厚的分论坛,分别以"中西医优势互补与融合发展"、"中美院长论坛"、"生命的意义-科学人文的对话"、"中国诺奖之路"、"中医走向世界-国际医疗旅游"为主题,诺奖得主、中美院士等与会专家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在"中国诺奖之路"专题论坛中,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黄晓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江合、Richard J. Roberts等众多国内院士、诺奖执行代表参与讨论。中国社科院作为国家顶级智库和科研单位代表,会同国际顶尖学术交流平台————诺贝尔奖得主国际科学交流协会,以"健康中国工程"为纽带引导多方参与,作为国家智囊和实施主体,牵头组建"健康中国"重大课题组,组建健康中国百人国家智库,为中国梦、健康梦,奉献智慧。

  由《健康时报》副总编、中国健康研究院院长主持的"中美院长论坛"就科研型医院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Daniel A. Haber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所长周斌兵、誉衡药业董事长吕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张自然做了主题发言。主张通过与国外医疗机构、专家的深入合作,打造一个人学、温暖的医学氛围,希望有更多研究型的医院出现,真正让基础研究和临床深度结合。

  诺奖得主Craig Mello,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王笑频司长,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罗增刚,北京市旅游委处长任江浩以及各使馆代表在"中医走向世界-国际医疗旅游"分论坛上纷纷发言,共同探讨国际医疗旅游的现状与合作机遇。诺奖获得者Craig Mello也谈了美国当地的医疗现状,他也对于医疗旅游这个新兴的产业寄予厚望,也称赞这个论坛很有意义。"中国人去海外就诊现在已经成为潮流,我们要做的是要让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就医,让中国走向世界"ReLife国际医疗中心的负责人张琼博士说。同时也相信ReLife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前途广阔。

  "生命的意义——科学与人文高端对话"分论坛从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角度展开深入对话,邀请到了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大和尚、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巴里·马歇尔、理查·罗伯茨作为嘉宾,以现代医学与东方哲学创新发展为基础,围绕东方哲学智慧与西方医学技术两种思想进行交流探讨,就医学与生命的意义,东西方生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发表了各自观点。

 

如果您对以上内容感兴趣,请猛戳按钮留下需求,我们会安排资深顾问与您联系洽谈合作!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咨询热线 申请试用
欢迎申请试用

提交成功

提交成功

您的信息提交成功,客服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如要尽早得到回复或随时发起沟通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客服:31小蜜蜂

关注客服:31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