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尊敬的用户,为给您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官网登录入口已做调整,请您登录系统前,先清除浏览器缓存,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查看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大咖专栏>杨正 >会议中的“同行评议”

会议中的“同行评议”

2021/6/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杨正 关键词:同行评议 学术期刊 学术会议 peer review 评审

说起同行评议,我们会想起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很多学科的论文在期刊或大会发表之前,接受评审,所谓同行peer review就是接受比你更牛的一些前辈、专家、同行的“刁难、质疑”。

 

“同行评议,顾名思义,同行评议是指由你所在领域的其他人对你的作品进行评价。在你提交作品之前,由你所在研究或专业领域的其他志同道合的同事进行评价,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其他人往往会严厉批评你的研究成果,找出差错。但实际上,批评的越是严厉,对你就越有帮助。”

 

会议中的“同行评议”.png

同行评议的目标是防止最终作品出现不准确或遗漏之处,提出另外的观点,让结果变得更清晰、更相关、更确切。评审人员会审议你的前提、方法、分析、结论以及一切相关内容。这个有条理的科学方法是认真检验你的观点、令其变得无懈可击——至少是明智——的最佳方式。

 

这张著名的照片摄于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这张照片中的29个人中,17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正是在那届会议上,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位物理大神开始围绕“量子力学”展开一系列辩论。没有同行评议,可能很多伟大的理论没办法诞生(本段图文选自《历史的温度》。

会议中的“同行评议”2.png

 

因此,会议之中,积极发表观点,让投稿人了解目前的行业共识以及自己的观点为何跟大家不一样,是一个快速学习进步的方式。

 

但除了专业、科学和其他领域,包括日常生活、工作和决策之中,几乎都可以看到某种形式的同行评议的影子。

 

最好的同行评议是巨细无遗的,确保原创者的作品接受尽量严密的审查。评议结束以后,你会了解到自己的劣势、优势以及别人对你的作品一般感受。

 

在会议领域,你有一个原创观点,但是你没有发表,也没有经过正式的渠道进行同行评议,那么就不会被认可和接受。

 

因此,同行评议也是一个程序,一个仪式,好比论文答辩。

 

尽管不必事无巨细都要征求意见,接受评议,但重要的学术成果和结论必须要有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快速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有一个意见或观点,那么这就是一个数据点。要么再搜集三个观点,要么再搜集两个与自己相左的观点,获取不同而又新颖的角度?

 

你可以尽量完整地搜集信息、情报和其他观点,以进一步证实或调整你的想法或计划,帮助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找到共识意见以后,你就可以评估自己的意见是否与之一致,如有差异,确定差异何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通常情况下,这会打开新的思路,带来值得探索的全新可能。

 

这个思维模型有一个具体的应用,称为“三角验证法”。这种方法的其中一个依据是在军事中,要确认某个地点,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起点画线,形成一个三角形。获得的数据点越多,三角形的边就越多,面积就越小。在这个过程中,你搜集到的数据递增,就能得出正确的范围。

 

例如,我猜测一家公司每天生产10台小装置,而另一位同事相信同一家公司每天只能生产4台小装置。取我们估计数目的平均值,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接下来,我的上司可能估计这家公司每天生产7台小装置,而她的上司又插话,估计是6台。慢慢会得出一个范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有数据点支撑的。

 

在这个例子中,你会得出什么启示?你知道自己最初的意见多半是错的,也知道了正确答案的范围。

 

按规定,运用三角验证法处理信息,至少必须搜集和核查两个不同来源的信息,当然越多越好。同行评议形式的三角验证法或许是最好的,但你也可以通过审查其他来源的数据或理论(也就是研究)取得类似效果。

 

让你的观点和想法接受同行评议和三角验证法,可以增强你的观点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展示出你有足够的信心,愿意让外界对你的解决方案进行仔细审查,你怀着谦逊的心态,愿意聆听其他意见和建设性批评。这会给你所做决策增加许多分量和把握:经过深思熟虑和试验的考验,增加做出明智选择的可能性。经过这个过程,你会对实际解决方案是怎样的做到心中有数,更轻松快捷地解决问题。

 

在会议领域,有一个词,叫做catalytic meeting,就是催化式会议。这个催化式会议可能来源于催化提问法(catalytic questioning methodology)。所谓催化问题会公开一种想法或根本性假设,大家参与讨论,让组织得以发展出全新的道路,比如组织和路线之争,比如遵义会议。

 

这些问题在一般谈话中很难被提到和触及,组织要为大家打造空间。我们要让自己犯错、不舒服,也要保持安静的心态。提出催化问题的过程,又被称为井喷式提问(question burst)。

 

如果我们遇到某个解决不了的难题,可以和几个人一起坐下来,定时四分钟以上,不断提出相关问题。不要去想为什么问,也别去想答案,更不要解释,只要尽可能提出更多问题。对答案和提问的合理性不做解释,会示意其他人,你有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然后在这些问题当中,找出三四个回答后能颠覆现状的问题,就是催化式问题。通过这种练习,80%的情况下,大家会重塑问题,并至少产生一种尝试解决的方式。

 

有一篇关于提问的哲学论文曾经写道,“提问-答案”其实是一个词。每个提问对应一个解答,一个解答也对应一个问题,当我们找到一个催化问题时,已经蕴含了一个答案。一旦你发现它,一切迎刃而解。可能需要大概100多个问题,才会引导我们找出那个正确的催化问题。

 

同行评议,尤其是学术研讨会的现场讨论,会接受井喷式的提问和意见,从而催化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答案,寻求真理。

 

李时珍希望前辈王世贞给他写序,王世贞一个问题,就让李时珍不得不思考十年,寻求科学研究的本质。

 

以上关于同行评议的文字介绍均节选并改编自《模型思维》以及其其他相关文章书籍里面节选的章节,感兴趣的看原版。

 

但是,关于同行评议,除了优点之外,也有缺点。

 

我们常说的,文人相轻,越是同行的知识分子可能越不来往。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另外一个话题:“否定反馈”(disconfirming feedback)。

会议中的“同行评议”3.png

格林等人曾发表了一篇文章,系统的研究否定反馈

 

顾名思义,否定反馈就是一个组织之中的人收到同事、同僚、同伙、领导等的“否定反馈”(disconfirming feedback),就会试图远离给出这类反馈的同事,寻求新的和不同的关系。收到负面反馈会促使员工去建立新的社交网。

 

在互联网时代,同行评议更容易,否定反馈更常见,这就出现了圈层和内卷。

 

圈子不是随着互联网扩大了,而是更小了。

 

因为每个人可以找到与自己更加志趣相投的人和圈子。

 

研究发现,收同事们负面评价的受试者下一次任务寻找新同伴的比例远远高于得到了肯定反馈的人。在工作之中,就是以后某人的活儿,我们不接了,尽量疏远某人……

 

确实,如果员工之间可以自行构建关系,而不是必须要在一起工作,那么得到负面反馈的人往往会从社交网络中消失。如果员工必须共事,收到负面反馈的人会在组织中寻找其他人建立联系,与其他部门或其他办公室的人交往,抵消这种反馈。格林和弗朗西斯卡把这种现象叫做购买肯定”(shopping for confirmation)

 

购物是一种分泌多巴胺的享受行为,那么“购买肯定”(shopping for confirmation)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无可避免的心理需求,这就好比那些失恋的人最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移情别恋。

 

每个人都不喜欢负面反馈,即使负面反馈是有益的,在人的认知中也属于一种威胁。而购买肯定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对自己的积极看法需要有社交关系帮助我们维持。如果没有这样的社会联系,我们就会去寻找。中国人常说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就是这个道理。

 

新闻和社交媒体上会有这种现象吗?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好像都是只看跟自己想法相近的内容。抖音和头条的算法,其实更封闭,这就是施展老师所说的“信息茧房”,破茧就是冲破思维定式和狭隘的圈子。

 

在政治舞台上有着非常相似的现象。人们倾向于以政治观点区分彼此。大量证据显示,他们会远离否定自己政治观点的人,寻找认同自己观点的、更友好的环境。在学术会议领域,同行评议凝聚了一个组织,在政治领域,同行也会团结在一起。为了避免社会的分裂,我们的传统是特别反对党同伐异的,和而不同是儒家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共识。

 

所以,congress和convention是社团协会和政党组织里面一种常规的会议类型,要就观点进行澄清,有严格的议事议程和意识形态、研究方向。

 

任何一个事务,都需要研究其好处和弊端。

图片 1.png

如果您对以上内容感兴趣,需要我们的支持,请猛戳按钮留下您的需求,我们会安排资深顾问与您联系洽谈!
我有需求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上一篇:政府展的标杆:美国高点家具博览会 下一篇: 展会图片的生产与知识产权保护
专栏作者

杨正

湖北大学经济学学士,悉尼大学国际商务硕士,MICE行业人士。现任31会议研究院执行院长、31行业解决方案中心行业专家,负责会展数字化研究、规划、设计和校企合作等工作。“会议圈”(meetingnet) 公众号媒体主。

如果您需要进一步了解信息,请致电我们!

400-690-3131

欢迎申请试用

提交成功

提交成功

您的信息提交成功,客服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如要尽早得到回复或随时发起沟通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客服:31小蜜蜂

关注客服:31小蜜蜂

欢迎申请试用

提交成功

提交成功

您的信息提交成功,客服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如要尽早得到回复或随时发起沟通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客服:31小蜜蜂

关注客服:31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