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尊敬的用户,为给您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官网登录入口已做调整,请您登录系统前,先清除浏览器缓存,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查看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大咖专栏>杨正 >像创业那样做会展项目

像创业那样做会展项目

2017/8/11 来源:原创 作者:杨正 关键词:创业精神 ,event

如何理解会展项目和创业项目之间的联系呢?首先我们以创业精神为出发点来理解创业项目的运作模式。

 

为什么创业者必须亲自做一个项目,而不是把一个创业点子直接卖给资本方呢?咋一看是一个信任问题,其实是一个认知问题。因为存在认知不对称,哪怕你公开所有流程、方法、技巧、专利,任凭你怎么说,都难以让投资人直接购买你的点子。因此创业点子是很难变现的,因为认知风险远远高于信任风险,所以点子必须物化为有附着力的形式才能变现(毕竟人都是感性的、具象化思维的动物)。

 

第二个原因,是成功者效应(马太效应),或者成为“幸存者谬误”(人们只看到了成功者的结果,而不关注这个过程,你成功了,帮你说什么做什么都被认为是传奇),只有你的点子获得了市场认可才会获得资本方关注,然后一步一步滚雪球滚大些。越是接近成功的时候,反而是不缺钱的时候,人们往往都倾向于做临门一脚、锦上添花、短平快的好项目,而不愿意做长线的、雪中送炭的、细水长流的事业型项目。

 

最后,一个点子虽好,只有那些有勇气、有精神、想把一件事情做成(去成就这个点子)的人才能把一个项目做好。而换一拨人,尽管具有同样的初始外部条件和想法,缺少这种把事情做成的项目,也会导致项目的失败,因此投资人投资的往往是团队而不是项目。

 

正是基于上述这些原因,在创业领域,基本上都是创始团队自己在干(因为创意和点子本身不能变现),因此创业团队必须自己承担失败的风险,同时也收获成功的变现,这种变现是对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的一种激励。因此,资本方宁愿花时间和金钱换取认知不对称和风险规避。

 

好了,以上是我对创业者精神的浅显理解,下面我们回到会展领域。

 

会展项目的英文单词是eventevent可以是持续性的活动项目、也可以是一次性的事件项目,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本质上是一个“事儿”,这个事儿能不能成,需要相当大的认知能力。有人看好看得死心塌地,有的人看空、看死。一个点子,比如搞一个失恋展、失败展,点子很好,计划性也无可挑剔,但就是很难(仅靠项目策划书获得)变现。因此认知不对称导致了一个项目要做成是很难的,需要把看好的人、乐见其成的人、具有创业者精神的人聚集在一起,组成项目团队。那些只是混日子的人只会把一个项目拖死,成为利润的消耗者。

 

因此,会展项目本身就是需要有创业者精神的项目:项目团队成员在认知上高度一致——铁定认为能成的人,绝不能是一群先做做看,先做第一年再说,先骗骗领导、主办方、资方再说的人。会展项目的创业团队必须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不成功则成仁的信心);创业团队必须全职、超负荷投入奉献的激情和精神(所谓的all-in),绝不能三心二意、兼职的模式。

 

在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如何分辨是真看好还是表面上看好?

 

萨特有一个著名的哲学论断——“他人即地狱”。我在他人的目光下生活,我成了他者,失去主体性,那么就会失去自由。举例来说,有的人只是看到竞争对手的展会搞得大,自己也要做一个超过别人,这是假的看好,是跟风;有的人是上有所好,下必为之,即看起来做项目也特别卖力,其实是为了一味逢迎,这也是假的看好;为了生计和自己的地位而盲目的看好,那就没办法评论了。真看好,是建立在深耕、精耕一个行业多年,积累了高度认知,有成一番事情的勇气、动力和精神。

 

创业者认为 “创业很好玩,因为它能够激发自己内心的东西”,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使人真正能够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设定自己的人生,是梦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成为自己的主宰,获得自由和救赎。其实会展人、策划人、producer一样,看到自己策划的项目排除万难成功的时候,就是对自己的最大的认可。

 

因为,不同于物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有形的秩序,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实现、被认可。而会展项目是一种想象的秩序,需要有想象、策划、实践、社交、凝聚、激情、奉献等多种能力的人像创业那般的全力投入,才能有成功的可能。真正的会展的人理应有更大的自信和自豪——我们是会展人,能够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一群人。

 

在会展行业,更多的是需要一个有product 的意识的人去 run一个项目,而不是一个 operation 的人去操作一个项目。所以,会展公司应该培养有创业者精神的人,设定创业机制,放手培养内部创业团队,会展和创业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后记:晚上十点,在回家的地铁上,锋哥微信质问我“公众号为何不更新?”,回家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完成这篇思考良久的文章,谬误和偏颇之处,还请见谅,本文献给所有的会展项目经理、策划人、Producer


如果您对以上内容感兴趣,需要我们的支持,请猛戳按钮留下您的需求,我们会安排资深顾问与您联系洽谈!
我有需求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上一篇:2021年:体验经济下的展览业发展展望 下一篇:增加展览会观众人次的十个办法
专栏作者

杨正

湖北大学经济学学士,悉尼大学国际商务硕士,MICE行业人士。现任31会议研究院执行院长、31行业解决方案中心行业专家,负责会展数字化研究、规划、设计和校企合作等工作。“会议圈”(meetingnet) 公众号媒体主。

如果您需要进一步了解信息,请致电我们!

400-690-3131

欢迎申请试用

提交成功

提交成功

您的信息提交成功,客服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如要尽早得到回复或随时发起沟通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客服:31小蜜蜂

关注客服:31小蜜蜂

欢迎申请试用

提交成功

提交成功

您的信息提交成功,客服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如要尽早得到回复或随时发起沟通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客服:31小蜜蜂

关注客服:31小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