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尊敬的用户,为给您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官网登录入口已做调整,请您登录系统前,先清除浏览器缓存,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查看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专业观点 >唐宁:P2P是被逼的创新 填了金融服务不足的空

唐宁:P2P是被逼的创新 填了金融服务不足的空

2014/9/16 来源:互联网 关键词:31会议网 唐宁 谢平 P2P 征信系统 宜信 大数据 风险控制 客户画像 反欺诈 债权转让

【31会议网 编辑整理】2014年7月19日-20日,上海新金融年会研究院召开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搜狐财经作为战略合作媒体全程参与报道。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做了演讲,在演讲中,唐宁表示,过去讲小微、农户没有被覆盖好,似乎是银行的责任,我们不完全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其实也很难期待一家机构从很大很大,上十亿、百亿规模的贷款到几千几万的小额贷款都由一类、一家机构做,这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不能要求银行什么都做,反而应该鼓励不同的机构以不同的模式,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去解决不同客户群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建立多层级的金融体系,而不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求全责备。


以下为发言实录:

 

  非常感谢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分享。我想就接着刚才谢老师所讲的,和秘书长指出的,我也把今天发言的聚焦一下,就讲P2P吧。以P2P在中国的发生发展,为刚才谢老师的发言非常精彩、非常有前瞻性的发言做一个注解。我来自实践界,所以讲的东西可能更实操一些,难免在理论上挂一漏万,也请大家指正。中国的P2P实践是从8年多以前,那个时候,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处于更早期,当时的小微概念还没有提出来,大家如果想八年多以前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提出来小微的融资,农户的融资,属于难上加难。那么当时,P2P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之下,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的机会,为了解决城市的小微企业主不仅仅是全职的,还有许许多多兼职的小微企业主,他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中国的这种企业家精神非常强,大家都在兼职创业。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之下催生出来的,也是一种逼出来的创新,因为那个时候银行等主要的金融机构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群小额的无抵押、无担保方式获取资金是很难提供有效帮助的。所以,资金来自于个人这样一个P2P方式从客观上来讲,其实推动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如果我们等资金从机构来的话,可能还需要等上好几年的时间,那么从两年多以前,由于像宜信和其它一些P2P模式的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也有越来越多来自机构的合作意向,我们开始和信托公司合作,开始和保险公司尝试着合作,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关注这样一个市场。但是早期来讲,小微的人群关注,他们的资金需求解决,普惠金融的推动来讲,P2P这样一种模式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我也想谈一谈提供这样一种补充性服务的认识。过去讲小微、农户没有被覆盖好,似乎是银行的责任,我们不完全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其实也很难期待一家机构从很大很大,上十亿、百亿规模的贷款到几千几万的小额贷款都由一类、一家机构做,这是不太现实的,就像一个餐馆来讲,它要不做川菜有名,要不做粤菜有名,很难都办了。我们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不能要求银行什么都做,反而应该鼓励不同的机构以不同的模式,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去解决不同客户群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建立多层级的金融体系,而不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求全责备。


  过去来讲,像P2P这样的模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能够让6000多万的全职小微,更多的兼职小微,还有几亿农村经济上活跃的农户有机会去获取正规的、专业的金融服务的机会。这是P2P从理念上来讲的创新,也是给中国普惠金融的推动。从模式上来讲,其实行业的发展大家也关注到了,它是一方面有很多来自市场的印证,也有各种各样的争议,我们觉得在创新的过程中有争议是好事,争议多了,不同的声音多了,反而这个领域会越来越干净和透明。


  有一个争议,几年之前,线上线下的争议,到底P2P应该是一个纯互联网的现象还是在中国来讲不是这个样子?当时我印象中这个争议还是蛮大的,有一些声音说P2P只能是一个互联网的现象,Lending Club是一个互联网上的P2P,几年下来,在中国实践出真知,市场检验真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一定是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这样一个认识在行业之中已经比较成熟和主流的认识,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还处于比较早期。大数据不用说了,咱们的小数据和基础数据来讲,还非常不健全,不像美国,有三大征信局,还有许许多多的征信局,咱们一个征信局也没有,公民也没有信用评级和评分,数据是非常非常匮乏的。我们早年在服务大学毕业生的时候,几乎没有他们任何的信用相关数据,于是我们就从一些现在看起来比较可笑的,但9年前是很有效的方式,比如说看他是不是党员团员,看他是不是爱心献血等等,他有没有这样一个好的还款意愿,从这里出发,数据是非常非常匮乏的。现在,随着我们服务了近200万的客户,这样的数据积累,再加上大数据,就让数据的充分性、有效性大大地提升。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很多的数据积累、数据获取、数据的评估一定是需要线下的能力去完成的,它是一个虚拟体系和实体体系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看今天的美国来讲,其实Lending Club无论是在客户获取还是在客户服务、风险控制、交易达成方面,也是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那么就类似的模式方面的争议、质疑来讲,一路走来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只是在几年前的争议,现在就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大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通过这种市场的检验,今天的论争都是有益的论争,一段时间以后也会由市场加以检验。


  另外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就是一些P2P模式中的债券转让模式,应该说作为一个合法合规,利国利民的模式,在P2P早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那时候我们尝试利用互联网去做远程的,基于电子签名技术的签约,但是电子签名技术不具备。如果借贷合同没有效力的话,就没有开展服务的基础,当时我们就退而求其次,用这些合法合规,但是有一些怪和笨的模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随着科技的进步,这几年电子签名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越来越完善,就以宜信平台为例,电子签名这种又高效、又便利的方式已经占了一多半,而且今后的比例会越来越大。我想,这也是科技推动金融创新的电子。这些在行业发展之中的争议以后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技术的进步、随着市场的选择会逐渐地得到一个很好的结论。可能后边的争议会又来,大家一起去形成创新之中的行业最佳实践,通过市场检验得到解决。


  过去几年,大家一个非常着力的推动点就是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大数据的技术,在风险控制方面和客户画像方面的创新。现在以宜信平台为例,例如我们和电商平台合作,电商平台上的电商,把他的交易信息授权提供出来,结合他提供的社交网络信息和个人的一些基本信息,我们的系统一分钟之内就可以进行一个风控的完成,那么就可以帮助小微及时地去满足它的资金需求。另外,为了替代征信报告,因为一会儿我会讲到,很多成本逐渐降低,也会得益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我们为了替代征信报告,可以请客户授权,把他的一些信用卡相关的消费信息提供给我们的系统,结合社交网络的信息,结合个人的一些基本信息,通过大数据、通过我们的评分模型,一分钟就能够完成信贷的决策。类似这样的技术来讲,不遗余力地推动P2P方面的,扎扎实实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信用环境相对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做好普惠金融。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在信贷审核、风险控制过程中多年的积累,经过八年多的积累,我们一共生成了300多条反欺诈的逻辑。这样的一种逻辑是必须在实践之中有了欺诈的现象,有了欺诈的案例才会有这样一个积累的,所以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结果。举刚才的例子,为什么成本在中国获取数据、评估数据还是成本较高的呢?我们现在没有方法和央行的征信体系直联,我们也理解为什么很难达到这样一个状态,那么我们就要求借款申请人,他去自行打这个信用报告,打完之后把这个信用报告提交给我们,他去打,时间方面来讲成本是很高的。等他回来,我们的返欺诈成本也是非常高的,过往来讲,我们的信贷专家摸就能摸出作假的纸是假的,这样来判断真实性。但是现在,我们的一些作假专家,把这个纸做的都跟央行征信中心一样的纸,所以摸是摸不出来的,要用其它的道高一丈的方法做反欺诈,也让我们的成本变得非常之高。当然,有了反欺诈的逻辑,今后更多的这种欺诈现象将会屏蔽门外,同时我们还在大力地和行业之中做欺诈信息的黑名单分享,帮助其它的机构,其它的平台,也使欺诈的现象,欺诈的个人和机构不能够进入P2P的体系,所有这些都会在未来随着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使得P2P的模式成本不断下降,如果能够直联的话,客户也省事,我们也省事,而且我们生成的这些数据可以直接去补充央行征信中心的数据,对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我们觉得也是有非常大的推动力度。当然在今天,我们也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直联不会很快就发生。


  所以,P2P这个模式在中国过去八年多的发生发展,其实是紧紧围绕着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小微,补充现行的金融服务体系之中未覆盖的地方,也不见得从银行或者其它机构的不足,而是从客户没有得到很好服务的不足角度,它是这样的一个发生发展逻辑。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它的模式,具体到P2P模式,以及咱们讲的债权转让模式,还有这种还款风险金模式,还有各种各样阶段性的模式,都会随着市场检验,随着更多的技术创新,不断得以优化。在客户画像方面,在风险识别、风险防控方面来讲,也会做得越来越好,我以实践的角度去佐证刚才谢老师所讲的一些观点,我觉得都非常正确,非常有前瞻性,也希望后续就相关的行业发展问题和大家探讨,谢谢大家!

如果您对以上内容感兴趣,需要我们的支持,请猛戳按钮留下您的需求,我们会安排资深顾问与您联系洽谈!
我有需求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本网站标明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
上一篇:克莱·舍基:人与人的连接更重要 下一篇:约翰·伯班克:要学会和竞争对手分享数据

如果您需要进一步了解信息,请致电我们!

400-690-3131

欢迎申请试用

提交成功

提交成功

您的信息提交成功,客服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如要尽早得到回复或随时发起沟通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客服:31小蜜蜂

关注客服:31小蜜蜂

欢迎申请试用

提交成功

提交成功

您的信息提交成功,客服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如要尽早得到回复或随时发起沟通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客服:31小蜜蜂

关注客服:31小蜜蜂